對不起,我20出頭,寫不出人生大道理。
喬任梁離世的消息從昨晚開始鬧得沸沸揚揚,抱著不相信的心態睡去,然而一早還是聽到了確認的消息,去微博看了看,熱搜上掛著的不止是喬任梁,還有他的眾多好友們,遂覺得可怕于是退出微博,可是中午,喬的好友陳喬恩卻跟著上了熱搜,原因竟然是沒有發微博。
我不是喬的粉,也不是他的這些眾多好友的粉,可是這件事情卻讓我產生了想卸載微博的想法,于是從中午開始就沒有再上微博。
我訝異于現在的鍵盤俠竟已到了這種程度,在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哀悼,不是安慰,而是關心他的好友有沒有發微博發表意見;在喬恩沒有發微博的時候,評論下面竟然罵聲一片,質問其為什么沒有發微博,質問其為什么不關心。
這些人就真的不知道對生命有著最起碼的尊重嗎?
我根本不能理解的是,這些人在網上就真的不會換位思考了嗎?如果是自己的好友不幸離世,還是在這么突然地情況下,難道你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震驚和悲傷,而是去發個朋友圈或者微博向世人表達你的態度嘛?喬恩在這種時候沉浸于哀傷,根本沒心情發微博怎么了,怎么就能引來那么多人的不理解以及質疑呢!這個時候比我們傷心的一定是她啊!
在徐璐微博下面,看到許多人在“請求”她,讓徐璐去看望喬的父母。我得承認的是他們很貼心的想到了喬的父母,可是我們沒有權利要求徐璐做什么吧,而且人家私下有沒有去看也沒必要向公眾匯報吧。難道還讓人家去看了喬的父母之后發微博說,今天去看了喬的父母,安慰了老人家嘛?或者在雙方都沒有整理好心情的時候,相見之后再度提及傷心事然后抱頭痛哭嗎?
大概是因為有了網絡的保護,所以許多人肆無忌憚的發表著自己的觀點,根本不在乎是否會對別人造成傷害;或許那些“善良”的網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些已經是道德綁架。
在網絡世界,其實我們更多的扮演著看客的身份,可是越來越多的人讓自己成為參與者。謾罵、嘲諷,好像在這個世界里,自己就是正義的化身,無數人以自己的道德標準要求著其他人,可是卻忘記了關心其他人的感受。
喬是因為抑郁癥離開了這個世界,在一個心理學群里,有個人說,看來又會強行來一發抑郁癥科普了,雖是玩笑,可是卻再次提醒我們心理學科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人說,喬可能扛過那個晚上就會獲得新生了,可真遺憾,他最終還是選擇離開了我們,我甚至覺得,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看見網上那些對他的不滿,才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這個世界是善意對他,或者讓他在最后的時刻感受到愛,是不是這一切就會不一樣。
我無從得知。
身為學心理學的,對這個世界多了一份寬容。
一度以為,每一個抑郁癥、躁狂、自閉等等都是自己的責任,因為自己在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無能為力,可是現在我更覺得,心理學科普才是重中之重。只有公眾開始真正了解心理學,才能在身邊人或者自己遇見這些情況的時候正確對待。
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在知道對方是學心理學的時候,問一句那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嗎,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認為去看心理咨詢的就是有病,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人心理咨詢就是聊聊天,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認為心理學就是心理咨詢。
但就抑郁癥這個來說,有人知道抑郁癥的診斷標準是什么嗎?有人知道身邊的人得了抑郁癥之后應該怎么辦嘛?有人知道身邊的人想自殺的時候自己應該做什么嗎?有人知道怎么和他們正確的溝通嗎?
心理學聽來很有趣,可是科普這條路之所以難走,不僅僅是因為公眾內心觀念根深蒂固,也是因為許多心理學內容聽來實在枯燥無味。
在業界也不是沒有人在很努力的做科普,他們努力的讓那些枯燥的心理學知識變得有趣,他們不遺余力的向公眾介紹真正的心理學,可是最終認可他們的大多是學習心理學的人或者已經被心理學幫助的人。普通大眾還是有很多人對心理學存在嚴重的偏見。
很多事情無能為力,可是還是必須要努力。
每一次心理學被重視的時候大都是又有什么以生命為代價的事情發生,我們看到的不止是生命逝去的悲哀,還有是對自己專業的無能為力。在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比普通大眾更難過。
真心希望每一個普通人有時間都能去了解一下真正的心理學,讓這樣的事情少發生。
心理學科普真的不需要以死亡為代價。
安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