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會不能停!》絕對是我近幾年來我看過最有原創(chuàng)性,最“搞笑”的華語喜劇片。之所以雙引號搞笑,是因為電影的喜感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傳統(tǒng)式咋咋呼呼裝瘋賣傻的搞笑,而是一本正經地在做諷刺,然后在荒誕的情節(jié)中冷不丁來上幾個吐槽職場的笑點。結尾董事長擔任青天大老爺為員工平反的結局有些俗套,但想想又能怎么樣呢?在這個集體裁員的時代背景下,借著一部電影以年會的形式替打工人當個嘴替,發(fā)泄心中不滿,元旦假期一過,不還是得回到公司裝孫子。
該片講述了鉗工胡建林陰差陽錯被調入集團總部成為金領,在集團年會上揭露了工廠貪腐的高管,最終保住工廠的故事。鉗工胡建林在集團裁員之際陰差陽錯被調入總部,裹挾在“錯調”事件中的人事經理馬杰為保飯碗被迫為其隱瞞四處周旋。從“工廠”到“大廠”,從“藍領”變“金領”,胡建林因與大廠環(huán)境格格不入而笑料百出,也像一面“職場照妖鏡”照出職場眾生相......
影片的前一小時笑點非常國產化,諷刺35歲裁員諷刺996諷刺互聯(lián)網黑話,諷刺這世界就是一場集體性掩耳盜鈴。那些藏在眼神語氣和停頓里只可意會不可言明的職場站隊文化只能說咱拆尼斯可太懂了,每句阿諛都是話里有話每聲奉承都是忠誠測試。看電影時發(fā)出的會心一笑,都是打工人曾經咽過的淚。后面雖斜向理想童話,甚至跑到年會上揭露黑幕,但出于全片戲謔荒誕的風格,也不算太出格。若是講道理演說的戲份再刪一些,或像湖南企發(fā)文化寫的年會發(fā)言稿那樣以更妙的戲劇化處理,那電影的節(jié)奏便不至于在后半程放緩,邏輯也能更自洽。
其實整部影片就是一個關于下崗潮的故事,延宕了20年的失落無力感,被包裝成玩笑,恰如其分地橋接了當下,籠罩在“人生巔峰”巨幕燈牌的陰影下。一個做了二十年的大夢,開頭和結尾都是望不到未來的絕路。歷史土崩瓦解了,然后你把巨響的回聲當成節(jié)奏,唱歡愉的歌,跳滑稽的舞,閉上眼翻個身把夢繼續(xù)往下做。夢里有理想、有正義、有惡有惡報、有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有一切沒有的東西。我們說電影“造夢”,真正造的東西卻是醒來那刻的落寞,是苦中作樂的決心。
湖南企發(f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其代寫的解釋稱在紅寫道,這是一部聚焦職場的錯位喜劇,精準擊中當代職場人的痛點,將職場問題梳理,量化整合,并加以提煉重組,形成了一套組合拳,為當下低迷的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優(yōu)秀創(chuàng)作團隊為產品賦能,打通了國產喜劇的壁壘,作為一個開發(fā)很久才落地的項目,雖然仍有優(yōu)化空間,但是差異化做足,仍為市場提供了一個良性范本。希望能倒逼國產喜劇發(fā)展,擊碎信息屏障,延長生命周期,在垂直領域實現(xiàn)絕地反超,拒絕資源向流量傾斜,同國際市場達成顆粒度的對齊。
整部影片精準地踩中當代上班族的爽點,讓他們在此發(fā)泄無法改變現(xiàn)狀的憤怒與壓抑,仔細想想還挺悲慘的,笑完之后還得繼續(xù)回狗屁公司加班。配件廠是集團的起點,也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工作精神的符號般的象征,胡建林用最淳樸的態(tài)度去面對總部的員工,反而讓他們措手不及,做出一系列詼諧幽默的事情,從側面反映出如今公司體系的荒誕。影片結尾能夠安慰多少人,能夠激勵多少人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必定不可能,不過能有個幻想還是很不錯的。
這是獻給所有打工人真正的年會,建議組織統(tǒng)一觀看,撓到了打工人經年不絕的癢,臺詞和情節(jié)好好,幾乎每一秒都是痛點,內娛終于有編劇導演上過班了!影片沒有流量明星和大制作,但是觀影氣氛無比熱烈,笑聲掌聲不斷,而大家笑得有多大聲,就說明這片子有多諷刺,也說明打工人這一年里遇到了多少委屈。只可惜電影不過是理想主義者的悲歌,故事中那個平等公正付出總有回報的世界永遠也不會實現(xiàn)。但無所謂,累了忙了一年了,看看這個電影,權當是全體打工人的互聯(lián)網嘴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