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問題向來是人類最關(guān)心的話題,雖然很多人盡力回避它,卻又是人類無法逃避的現(xiàn)實。正如“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的哲學(xué)探問。
北大哲學(xué)教授王中江先生的《中國人的生死觀》一書中提出,對人的認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對人的生死的認識。人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生與死”,除了生死,人還有什么呢?
遠古時期的哲人們也曾對生死問題漫漫求索。從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到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壽”;從陶淵明的“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到張載的“存,吾順事;沒,吾寧也”;從道教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到佛教的“人生無常”……生存的意志,死亡的超脫,人生的奧妙,價值的追求,一幅生死智慧圖,知曉此岸彼岸境。
從先秦的諸子百家如何解讀生死,到后來魏晉南北朝和近現(xiàn)代在文化交流融合后人們對生死觀的轉(zhuǎn)變,這本書呈現(xiàn)了中國哲學(xué)中豐富的生死智慧,深入探索各個時期中國人的生死觀。
孔子讓人注重現(xiàn)世和當下,讓人知道生存活著的意義和目的,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憂慮和恐懼。
道家主張“道法自然”。莊子用氣的聚散來討論生死,“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生死是自然規(guī)律,不可強求,一切都要順應(yīng)自然,否則就違背了天道和自然本性。
大詩人陶淵明認為,人雖然是有生之靈,但仍然逃脫不掉死亡的最終命運。他在詩中寫到:“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對于生死,他的態(tài)度非常豁達:“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有生必有死,早終非促命”。
通過閱讀這本《中國人的生死觀》,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明白:人有生就有死,生是人生的開始,死是人生的終結(jié),生命有限,而死亡不可超越。
Mei國作家杰克·凱魯亞說,生命是一場短暫的旅程,我們應(yīng)該珍惜每一刻。
最后,祝福我們每一個人:愿人間芳華,歲歲年年長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