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到了這個年紀,再看這類青春題材的影片,看到的是孩子教育問題。哈哈,我先尷尬地笑笑。
安生,典型的“問題女孩”,缺愛導致叛逆,被迫無拘無束成長。(問題女孩的定義是簡單甚至粗暴的,純粹為了極端地區別兩者,如引起不適,十萬分抱歉);
七月,典型的乖乖女,滿愛導致叛逆延期,被愛卻束縛纏身。
如果七月沒有遇見安生,七月會把內心瘋長的叛逆藏起來,而安生是那根導火線,所以不是安生帶壞了七月,是安生引燃了七月。如果家長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和“問題女孩”接觸過密,一定要引起重視,必須敢于承認和探索自己孩子的內在問題。 一切變化的起因都必然是內因。
可是七月遇見了安生,安生在索取愛,七月在饋贈,所以七月養成了贏者的心態,她不能輸,在兩個人的關系里,七月要成為永遠的贏家,因為贏看起來是理所當然。可是,家明這個最大的變數出現了。如果說男人之間的輸贏是一場硝煙彌漫的戰爭,那么女人之間的輸贏是一場無聲無息的暗戰。安生贏了家明,七月必須拿回來,她以自己驕傲的方式牢牢掌握住愛情的主動權,無論是假裝傻白甜追到北京,還是欲擒故縱給家明一個月時間,最后她讓家明睡了自己然后逃婚,這個結果很七月。為什么要睡?因為身體的占領才是勝利的一個階段性結局。七月那么驕傲,怎么能接受一個在她和安生之間動搖的家明,這么不清不楚的關系會讓她痛苦,她和安生之間的一切一直以來都清清楚楚——七月是永遠的擁有者。
愛情上的這個小勝利終于激發了七月進一步贏取更大勝利的決心,就是向過往自由自在的安生挑戰,就是去走安生走過的路,不為了證明什么,只是你有的我一定也有。這大概是兒童時代留下的心理慣性,孩子最簡單的內心邏輯就是小朋友有的我也要,七月把兒童期的習慣帶入青春期并一直被輕易地強化,導致欲罷不能的心理陷阱。而且自由是少男少女永恒的意淫,在考試、家教重重束縛之下,越是得不到就越渴望。偏偏安生逃出去了,逃出了這個體制,怎么能不讓人羨慕,這是純粹的羨慕,因為不知道自由的代價。可是,七月逃出去的時候已經不適合她漂泊,七月以為自己選擇了自由,其實她毫無求生存的經驗,從象牙塔里走出來面對險惡的一切,她已經沒有時間準備,只有不斷地用自己的生命去碰撞去感受,25歲以前的碰撞可以讓生命成長,25歲以后的碰撞只會讓已經初具雛形的人生支離破碎,成長的痛可以承受,而生命重來一次的痛卻是不能承受的代價。好了,家長們一定要密切注意自己孩子的青春期成長,適當地挫折教育,要早,吃苦在前不叫苦。孩子得到一切如果理所當然,一定不會珍惜,但是吃苦卻不是每個階段都可以,只有青春期吃些苦才會懂得人生的道理,所以安生懂得安定的好處,而七月錯過了青春期的磨練,她把自由想成玫瑰色,其實求得自由的路上黑沉沉。
影片的最后,安生獲得了穩穩的幸福,成為七月,這才真正表明安生毀掉了七月。盡管安生像是七月一個引而不發的影子,但如果沒有安生這個樣子刻畫在七月的成長歲月里反復喚醒潛藏的激情甚至叛逆,也許七月可以成為一個無趣但是甘心安穩的人。安生的經歷變成七月心中一個夢,但從始至終安生都是不得已而四處漂泊,在生存的底線掙扎,最后安定,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安生得到了一直以來牢牢掌握在七月手里的安穩。而七月從有到無,從擁有一切的小公主到最后無所依靠地死去。最后懷孕的七月投奔了安生,安生接納了她,照顧了她,可是承載不起給她愛,其實安生能為七月做什么呢。七月產后大出血死了,如果這里沒有安生而是七月的家人,如果安生沒有接納,七月不得不回到原生家庭尋求庇護,如果沒有安生那些慘烈的青春自由故事刺激著七月,那么七月也許會以一種平穩的方式生產,也許不至于喪命。一切只是假如,但因為安生,七月只能如此。所以家長要注意,孩子對朋友過分依賴的時候,一定要積極去成為孩子的朋友,爭取的不是友誼,很可能在關鍵時刻是孩子的生命。
故事到這里,基本就結束了。
但我還想說說,愛。
七月的生命里充滿了被愛的溫暖,她毫不吝嗇地饋贈自己的愛。安生太缺乏了,一直在貪婪地索取。但她們注定是兩個世界的人,經濟地位的不一致會生出兩種境界。勉強只能讓彼此尷尬甚至難受。她們去上海旅行住小旅館點餐那段特別傳神,安生拼命把七月拉進自己的世界,無論是觸目驚心的自殘或者令人潸然淚下的可憐,安生很坦蕩地暴露出來給七月看因為安生也有尊嚴,但她的尊嚴就是認可自己糟糕的人生,并且不允許任何人瞧不起,七月必須接受。七月不僅接受了而且觸發同情,這一切超出了七月的價值接受范圍,在她能力范圍之內她想看到真善美,她連同她在乎的人都應該是真善美的狀態,為了這樣一種狀態,七月應該是愿意源源不斷燃燒自己去溫暖安生。如果沒有家明,她們可能一輩子不會決裂就這么相處下去,七月越折騰安生就越加倍地疼惜她。這種情感未必是七月向往安生的折騰,更可能是七月的不忍。? 現實的很多愛情里最初和最后的成分可能就是不忍,起先不忍對方受苦受累,最后不忍對方失去自己后受傷害,從而一味地投入付出。但索取方是很容易抽離出這段感情的,譬如安生,離開后一樣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去尋找新的索取;而付出方很難抽離出來,譬如七月,一直沒有放開安生。這大概也印證了愛情的千古真理:找個愛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