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道理我都懂,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
在網上寫文章,總能遇到這樣的評論,他們看了許許多多的干貨,卻依然沒有長進,于是開始犯自我服務歸因偏差(self-serving bias in attribution)——有長進那是自己牛逼,沒長進那是干貨沒卵用。
「理都懂,然并卵」現象太普遍了,根源在于,他們并不懂知行合一。
“我也知道讀書好但沒時間……我也知道這些寫作技巧,只是不敢寫……”
他們真的知道嗎?王陽明可不這么認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行合一這詞兒相信人人都聽過,很多人呢把它當做世俗的說教,不以為然。但這篇文章將會告訴你,知行合一并不只是說教,而是有堅實的科學依據支撐。
下面我會分別從控制論和認知科學的視角,談談「知行合一」對我們的成長為何如此重要?最后給出幾條運用「知行合一」的思路。
1、知行合一為何重要?
①控制論的視角
說到知行合一,我們得向老鷹學習一個,看看它是如何抓兔子的?
老鷹抓兔子,兔子一慌就趕緊跑啊,不可能在兔子跑的那一刻就算好它的運動方程吧……
數學不好沒關系,咱先大致地沖過去,然后一直盯著它,鷹腦不斷獲得和兔子的差距信息,從而控制翅膀動作以減小目標差,直到目標差為0,逮到兔子。
在這個例子里:鷹腦獲得和兔子的差距=知,調整飛行動作=行。
如果沒有了“知”,比如它不幸閃瞎了鷹眼,沒了信息,只能胡亂撲騰。
如果沒有了“行”,比如它剛吃完一頓大餐,看兔子看得再清楚,也沒卵用,因為它吃太撐,實在吃不下了。
從控制論的視角看:獲得信息=知,實行控制=行。
“人們只有對外部世界有所認識,才可以能動地去改造它。反之,人們只有參與對外部世界的改造,才能夠獲得對他們的真知。”
——金觀濤《控制論與科學方法論》
說大白話就是,知促進行,行反過來又促進知,這在本質上揭示了知和行是統一的,缺一不可。
②認知科學的視角
先口算道題:23×21=?
算沒算對不重要,你剛剛在頭腦里演算的過程,用到的是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知道一個新的道理“哇,原來習慣是這么養成的!”也是工作記憶,但工作記憶就像《頭腦特工隊》里的灰色小球,不加鞏固,便轉瞬即逝。
要想內化,必先形成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而長期記憶對應的是解剖學層面的改變。
突觸鞏固:生成新的蛋白質,強化突觸,如下圖。
系統鞏固:聯結腦中的各個記憶點,以鞏固記憶,如下圖。
這意味著,不存在知道一個新的道理你立馬就能改變,因為「改變」必須是生理層面的改變,需要長期的突觸鞏固和系統鞏固。
而所謂「一小時學會xxx」「三天學會xxx」不過是營銷手段,當真可就太傻了。
那記住某個道理,存儲在長期記憶中,就ok了嗎?
非也,因為你的記住可能僅僅是會背誦,也就是長期記憶里的語義記憶。比如你一直記住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你記住了習慣是這么養成的,你記住了各種學習技巧、讀書技巧、寫作技巧甚至倒背如流,但是,那又怎樣?
聽了xx大牛的寫作課,把十幾條寫作心法銘記在心,就能寫好文章了嗎?
“記住多少知識,和調用多少知識是不同的。你掌握了多少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于你能調動多少知識與知識的關聯”——采銅《精進》
其實不僅是調用,更要自動化地調用,這也是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的一大特點,程序記憶可以理解成技能,比如騎車、打字,你可以不假思索地用起來,那技能是怎么煉成的呢?且看下文。
上高中時,我超喜歡打羽毛球,不過基本是「打野球」,自己隨便瞎打。高考完的那個暑假報了一個培訓班,教練邊示范邊講解,我才知道:
“哦,原來正確的發球姿勢是這樣的,高遠球是這么打的”
但僅僅知道這些羽毛球知識沒用啊,我必須練習,反復地刻意地練習。13年的暑假特別熱,球館有如蒸籠,有一次差點中暑,但也正是這兩個月高強度的訓練,大大提高了我的羽毛球水平,大一開學時還拿了個市里的小獎。
方法論內化成技能,最重要的步驟就是練習,反復地刻意地練習,練習的過程就是改造大腦的過程。
所以如果只是「看」,再多的干貨也的確沒卵用,因為不愿為了改造大腦而練習。這就是知行合一在認知科學上的意義。
2、運用知行合一的思路
①勤練習
世上沒有速效丸,只有反復地刻意地踐行方法論,它才可能成為你的技能,這不是雞湯,而是認知科學的重要結論。
這就好比,聽一個演講家講演講技巧,講得再多再細,你的演講能力不一定會提高,而這個演講家的的演講能力卻一定又提高了。
練習也不是無腦重復,而是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練習要略有挑戰,而又不至于遠超個人能力。
一方面知,輸入知識;一方面行,踐行知識。關于如何練習,推薦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刻意練習》,有更詳盡的闡述。
②尋動力
研究發現,人們在考慮長遠計劃時偏好用「為什么」思維,買了張一年的健身卡,是為了有個強壯、健康的身體。
考慮短期計劃時偏好用「是什么」思維,明天下班以后得去健身房鍛煉30min。
但人們在執行短期計劃的時候,因為任務太具體,常常會覺得動力不足,導致拖延。
解決辦法是,把小事和更長遠的意義聯系起來,問自己「為什么」要做?因為行為的原因能給人動力。與其說又得6點鐘起床,不如說為了擁有更健康的身體,利用早起的時間自我提升等等。
練習任何事之前,先問自己為什么?比如你可以至少想出三條理由,寫下來,放在時刻能看到的位置。
其次,根據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動機最好來自內部,外在動機(為了錢、為了獎勵)是不能長久的。
③找場景
即盡可能多的找行為的觸發點,有兩種:
1、目標感染
想想高三晚自習同學們的學習狀態就知道了,別人都在學,就是你學習的觸發點,所以你可以加入共同成長的群體,或者找一兩個人作為榜樣,都會有積極作用。
2、環境暗示
如果你想讀書,就把書擺放在最明顯的位置,另外還可以規劃好時間和地點,甚至計劃工具本身的存在都能幫助你行動起來。
尋動力、找場景這兩個方法更詳盡的內容,推薦霍爾沃森的《成功,動機與目標》。
我們這個時代最不缺的,就是知識、道理、方法論、干貨……既可以免費得到,也可以付費買到。
人們可以極其輕松地去「知」,然而看了再多的干貨 ,不「行」,乃至于不持續地「行」,便是無。
即便你「知」了本文的道理,但那「行」的人,一定是少數。拉開人和人的差距的東西,或許在此。只靠別人單純提供方法論,是遠遠不夠的,還差一樣東西,那無疑是——你自己的行動。
也沒有一個方法是完美的,只能說指明了方向,路,終歸是自己走。
主要參考書目:
《控制論與科學方法論》金觀濤
《認知心理學:心智、研究和你的生活》E. Bruce Goldstein
《成功,動機與目標》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