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則辭職信又刷屏了,相比于情懷爆棚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文藝感十足的“風決定要走,云怎么挽留”、說出無數單身狗心聲的“朋友都結婚了,我也想結婚了”,這則辭職信可是霸氣十足。
我在醫院已經看到了我退休的樣子,30年180萬,這個在我閑暇之余僅2年就能掙出來的數字,又何苦要花30年?
用下班后的業余時間每年賺90萬?天天加班到深夜才拿幾十萬年薪的程序員、甚至穿著西裝革履、拿著百萬年薪、曬凌晨四點北京的金融精英估計都要哭了。
1
升職加薪的至理名言:你的價值取決于你是不可替代的。
在職場跌跌撞撞了一年,我發現這句話純粹是廢話。
去年,我在一個UGC平臺工作,主要任務就是去各種網站上挖大V。由于溝通能力不錯,一直做的很順利,月底超額完成了20%的KPI。
本來興高采烈的準備再接再厲,結果第2個月boss重新給我分配了任務。
“你工作做得還不錯,所以這個月準備給你一些新的挑戰,畢竟人總是要突破舒適區嘛?!?/p>
當時沒多想也就接受了,把手上的重點達人資源交給了另外一個同事,雖然她的工作遠沒有我做的好。
最近想看看新的機會,面試了一家也是做平臺的公司,前面都很順利,直到最后一個問題。
“你手上有沒有各種大V的資源,我們的號想推出去,這些資源非常重要?!?/p>
我一下子懵住了,回想起了曾經精心維護的大V群,也恍然大悟了那件事。
原來重新分配任務只是怕我把這些資源獨占了,成為不那么好取代的人,如果跳槽了,公司承擔的成本太高。
我還是圖樣圖森破啊。
2
這幾天知乎上又出現了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為什么企業寧可花11K招聘一個新人,也不愿給老員工加薪到9K。
其中一個回答讓我很在意:
廠里有個年輕組長能力非常突出,帶領的小組效率比別的組高10%,節省的成本以萬來計算。
不久后年輕組長向hr咨詢加薪。
hr試探了一下他的預期,發現只有500,建議他私下直接向老總當面提。
結果還是被拒絕了,老總找了年輕組長以前的師傅當顧問,工資比他高了3K。組長念舊情,沒走。
老師傅雖然德高望重,但畢竟年紀大了,工作能力實在有限,生產工時直接延長了2小時左右。光是機器成本,一小時就是幾千塊錢的損耗。
hr實在看不下去了,提出不如把年輕組長提拔為技術顧問,加1K,把老師傅作為后備顧問,畢竟身體吃不消高強度工作,這樣整個生產效率又能提高一大塊,大家各得其所,多方共贏。
但老總冷冷地回了一句:公司不接受任何職工的威脅,必須得做兩手準備。
hr后來和年輕組長溝通,才得知他提薪時無意說了一句:如果我離職,公司生產會受很大的影響。
而在老板看來,這無異于威脅甚至挑釁。
不久后組長找到了愿意加薪2K的下家,最終還是走了。
拒絕了500的加薪,花了更多的錢找了一個遠不如老員工的師傅,結果生產效率還有了明顯的降低。
對于公司來說,這個損失不可謂不大。
這個故事很像著名的囚徒困境:每個人都做出了自己的最佳選擇,結果卻使多方利益受損。
但是公司錯了嗎?
對于任何企業來說,整個組織的穩定才是第一位的,為了避免未來可能產生的重大風險,甚至可以犧牲暫時的利益。
世上沒有絕對的事情,所謂的不可替代性只是相對而言替代成本較高,比如掌握大客戶資源的經理,掌握核心底層框架的工程師等,但絕不是完全不可替代,公司是不會允許這樣的人存在的。
越是大公司,對組織穩定性的要求就越高,即使損失一定的利益也要把體系、結構、制度等建立完善,絕不允許某個人的不可替代性太強,否則一旦出了問題,公司的損失就太大了。
而實際上,想成為不可替代的人也確實是越來越難,沒有了喬布斯的蘋果在這六年股票都照樣屢創新高,更何況是天資平平,空有一番熱血和激情的我們。
在公司的商業世界里,個人英雄主義實際上是不受歡迎的,你確定能在這場博弈中獲勝嗎?
3
有一個比我大幾屆的學長,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學生會副主席、某500強公司實習、省創業大賽一等獎……
畢業的時候以高薪進入了一家總部在香港的金融公司。
直屬leader很欣賞他,經常帶他到兩岸三地看項目,畢業第一年,他的朋友圈里各種高逼格餐廳、五星級酒店,狀態里再附上個“某某大中華地區經理”、“某某公司執行董事”、“某某CEO“。
剛畢業的小伙子竟然可以和這些高端人士談笑風生,我們無法否認點贊的時候心里有那么一絲酸楚。
直到今年年中,許久不在校友群里冒泡的他偶然寒暄了一句,才發現,以前金光閃閃的頭銜變成了簡簡單單的3個字:創業中。
自己當老板了,這可值得慶祝,不少校友問怎么樣。
”就一個字:苦。本來以為人脈資源都差不多了,結果幾乎找遍了所有認識的老板,竟然連一筆天使輪都沒人愿意投,現在完全靠以前的積蓄撐著,但也終于看清自己了。”
因為你的平臺和你談笑風生,因為你這個人和你談笑風生,相同的結果,折射的卻是完全不同的自我。
學生時代名校的光環,職場名片上赫赫有名的大公司前綴,這些標簽確實讓你在蕓蕓眾生中擁有了耀人的光彩,但同時,我們似乎也被遮擋住了視線,模糊了真實的自己。
曾經有一個關注了好多公眾號的粉絲吐槽:關注一個號,彈出來的介紹都是:某某國際名校的白富美、某某500強企業的前高管……結果點開是各種廣告和互推文,說好的帶我牛逼帶我飛呢…
再好的學校、再牛的公司,遲早會成為過去,能伴隨你永遠的,就只有你的名字而已。
想起來《權力的游戲》男主那句萬年不變的簡單卻無比深刻的自我介紹:
This is John Snow。
而能撐起你的名字的,沒有你的學校,沒有你的公司,只有你做過什么,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真正的牛逼,就是當你的名字就是你唯一的標簽與名片的時候。
4
前幾天讀了暢銷書《未來的工作》,這是一本關于未來工作趨勢的書,作者想告訴我們未來的企業管理和工作模式會有哪些變化。
最細思極恐的一點就是:現在90%的全職工作崗位在未來20年會消失,全職的員工會變成自由工作者。
這個預測并不是毫無論據的。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從1990年到2014年,美國全職員工的比例下降了一半,自由工作者比例翻倍。
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領英更是大膽預測:到2020年,全球的自由職業者將占總勞動力的43%。
可能你身邊的自由職業者還沒有那么常見,但是,介紹里一個瀟灑的斜杠青年總不陌生吧。
像我司的設計師,業余就在淘寶上開了一個原創的手工店,生意雖然不是多火爆,但能憑興趣給自己帶來格外收入已經足夠讓人羨慕了。
實習的時候的程序員同事,平時就經常泡在github上,后來偶爾在知乎上回答一些技術問題,漸漸積累了幾萬精準粉絲,成了個小V,最近聽說被一家新銳公司以高薪挖走了。
還有的人才華橫溢,副業做的風生水起,最后甚至辭掉了主業,把副業做成了一項事業,實現了財富與階層的大步跨越。例如在行的第一行家Angie、知名公眾號大V六神磊磊等。
個人在這個時代的崛起早已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
因為服務業正在逐漸成為最大的產業,可以說,未來的一切商品皆是服務。
與傳統行業相比,服務業最大的特點就是不需要大規模的機器生產,很多工作僅僅需要一臺Mac。
只要你擁有稀缺的知識和技能,寫作、化妝、烹調…只要有市場需求,就可以作為生產者把這些資源通過網絡分享給需要的人,并從中獲得收益。
公司的平臺效應正在被漸漸削弱,個人的品牌效應則在進一步凸顯,公司與員工的關系也越來越趨近多元化。
這一切的本質在于網絡對各行各業的高度滲透,放大了人的特性,就像是為個人賦予勢能的杠桿,只要方向和姿勢正確,完全可以把你送上事業與財富的浪潮之巔。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勇敢的握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