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未后悔八年前自己做出的選擇,但我知道那個選擇對我而言是錯誤的。
八年前,高二,文理分科。
不知道你們讀高中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觀念:理科學不好、腦袋比較笨的孩子,才去學文科。
我當時就知道這句話是天大的幼稚,但還是無法掩飾那顆不成熟的心臟想要證明自己并不笨的決心。當時在讀的班級算是全校最為頂尖的班級之一,學理科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高一暑假結束后開學第一天,班里少了兩個人,多了兩個新面孔,一切改變沒有掀起任何波瀾。
我把高二嶄新的課本全部拿出來,攤開在桌面,深吸了一口氣。
文理分科對當時的我們來說其實是一件大事,是真正自我認識和自我選擇的開始,但是我們在看似自主決定的同時從本質上放棄了選擇權。
我們的理科科目除了公共課英語、語文和較難的數學之外,還有物理、化學和生物,語數外因為基礎扎實所以成績較為穩定,物理是我強項,也不擔心。我的死穴是化學。
永遠搞不懂的化學方程式和反應現象讓我一團亂麻完全沒有頭緒。
化學課,老師常在黑板上出一道練習題,然后走下講臺,聽到老師腳步聲逼近、同桌刷刷地在白紙上寫著什么的時候,我的心常常驚慌失措,攥緊手里的筆反復不停地重復抄寫題目里那幾個關鍵字,毫無思路。
高考,不出所料地敗在理綜上。更可笑的是,直到我拿到那本《高考志愿書》才知道,我想學的專業,比如新聞和語言,在我們省只要文科生。
“很少有人會觸及表面,而更少有人會竭力深思自己的經驗”。
聽多了來自外界的聲音,我們常常忽略了關注自我,丹尼斯的《成功心理學》在自我意識一章拋出這樣幾個問題:
你曾靜下來詢問自己對人生的要求是什么嗎?
你是否正行駛在正確的方向上?
在你得到你想從生活中獲得的東西之前,你必須知道你是誰,你想走向何方。
幾經波折,我終于還是回到了自己喜歡并且擅長的專業,雖然偶爾有朋友會說:“如果你當初學文,直接考某某大學,一定比現在順利多了?!睕]有經歷過,誰都不知道當初如果換一種選擇會怎樣。我沒有理由后悔自己當初的選擇,但著實后悔沒有在那個年紀里學習認識自己,對自己負責。
人所付一生努力無一不在追求成功,但成功是什么?
對于二十多歲略顯浮躁的我們來說:
薪水高算成功,留在大城市算成功,公司知名度高也算成功。
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些行業,待遇讓人心生羨慕。拿互聯網行業來說,初出茅廬的計算機專業大學畢業生動輒年薪二十萬遙遙領先于同齡人,很多年輕人不論專業擅長與否皆趨之若鶩。進入這一行才知道工作壓力大、加班嚴重、身體素質每況愈下,隨著年齡增長學習能力不斷下降,最新的編程語言越發難掌握,沒有強烈的愛好和靜下來的定力很難堅持,原來這一行并非所有人都適合。
丹尼斯說:
成功是一生的成就,它來自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所創造的一種有意義的感覺。這種成功不是由其他任何人所賦予的,也不會被其他任何人所剝奪。
在我看來,這種源自工作和生活中所創造的有意義的感覺在于你內心的舒適感。那么,如何獲得內心舒適的成功?
1、關注自我,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內心
劉同若當年聽爸爸的話學醫,也不會成為今天的暢銷書作者,不會有如此引起一代人共鳴的《誰的青春不迷?!?。
別人的成功千奇百種,你的成功當與眾不同。
不需要滿足所有人的品味,不需要盲目聽從年長者的成功論,不需要為了迎合而委屈自己的追求,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2、從此刻起,學會對人生負責
不知道你有沒有相似的感受,在某一個不經意的瞬間,你發現,從此刻起我的每一個階段每一項任務都務必要完成,否則我將失去選擇權。
我會出現這樣的恐慌是在研究生一年級準備司法考試的時候,那之前我的生活準則是隨遇而安、順其自然,那時候身邊很多前輩都在找工作,聽聞他們處處碰壁的心酸史,我第一次產生了這樣的感受:我選擇的,我要做到,必須做到。
有這樣的感受結果往往是令人滿意的,事實是我確實做到了。
人在心歷路程上,不能偷懶。
3、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習慣
丹尼斯在《成功心理學》中為我們提供了全面的心理測試和應對策略,從自我意識、目標和障礙、自尊、積極思考、自我約束、自我激勵和資源管理等方面闡釋如何通往成功的路。拿自尊一章來說,我從小被家長和老師評價自尊心較強,讀完本章才明白我的一些表現并非如他們評價,竟是一種低自尊的表現,這對我人格的修煉有著莫大的幫助。
4、平靜、積極、淡然
成熟的內心是表面平靜,遇事積極,無論成敗,皆淡然處之。
這亦是我所追求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