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有一句諺語:“一個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災難,怯除惡魔,變成聽話的孩子。”可是都曾是小孩子的大人又哪還記得,越是打罵,小孩越是叛逆。其實關心與愛才更能讓孩子收起他們的尖刺,不張牙舞爪,不叛逆,成為爸媽的乖孩子。
而一部經典的黑白影片《四百擊》便來自于這句諺語。這部電影開頭有點乏味,又是黑白影片,很難讓人接著看下去,可是影片中的歡快的旋律又勾的人心癢癢,總覺得電影后面會有精彩的鏡頭。這是一部關于成長的電影,關于一個13歲少年安托萬內心世界成長的影片,或許當我們看完了,或多或少的會認為我們也曾是那個安托萬。
趁媽媽不在家偷偷的用她的睫毛夾,這里摸摸那里看看她的化妝品;在學校闖禍了不敢讓媽媽知道,模仿媽媽的筆跡簽字。可是我們又是不一樣的,不會在剛剛才12,3的年紀就偷錢偷書,像個老煙槍一樣抽煙,撒謊起來面不改色。更為嚴重的不會撒謊說自己的媽媽去世了,或是看到媽媽偷情,想到的只是她不敢揭發自己逃課。在我看來,這不是一個年幼的孩童,而是一個過于成熟化的成人了。或許對于我們而言,我們比安托萬更幸福。
他也曾乖巧懂事,誰讓他變成這樣了?他多次離家出走,大半夜的在外面游蕩,為了弄到一瓶牛奶,整個人都提心吊膽,喝牛奶的時候因為急促又極其狼狽。整天逃課在外游玩,沒錢了又想方設法去弄錢,于是決定把父親的打字機偷了去賣,偷的時候沒有被發現,反而是在還回去的時候被捉到了。于是,安托萬被送到了托管所。一個13歲的孩子,被自己的家人送進監獄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像個犯人一樣在那生活了幾天,也沒有人來探望。
他也只是一個孩子,哪怕再怎么叛逆,再怎么鬧事,他也只是一個孩子。他也會迷茫,悲傷,害怕,孤寂。不論他在監獄里表現的有多平靜,他的內心卻是惶恐的。在安托萬被關在車里準備送到托管所去的時候,那個鏡頭極其長,車子漸漸遠離城市,建筑物,行走的人都在慢慢倒退,看著車外繁華城市的安托萬流淚了,終于只剩下他一個人了,這一瞬間所有他的偽裝都卸下來了,只剩下他的脆弱,渴望自由的一顆心。
之前一直不懂為什么安托萬要這樣自甘墮落,并多次傷害父母的心。后來在他與心理醫生的談話中才得知他的委屈。一個被生下來就遠離父母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得知父親只是自己的繼父的時候,好像所有的冷淡爭吵不被關愛不被在乎就自然而然理所當然了。當每天這個家都因為他而爭吵,從未關心過他,學校的老師也總是不喜歡他。于是他便自我放縱,反正也無人愛他。可是啊,父母不關心他也罷,還要把他關進教管所,連唯一的自由也要剝奪了。
都說打是親罵是愛,可是一味的發泄怒火的打誰也不想要,但更可怕的卻是家庭冷暴力,
不關心孩子,對他使用語言冷暴力,直接傷害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