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過去我們通常憑感覺覺得平均水平以上就不是落后了,這個感覺肯定是有偏差的。這有個專門的詞叫做烏比岡湖效應(高估自己實際水平),這樣一個現象,就是90%的人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處于平均水平以上,從宏觀來看這明顯是不可能的。另外還有一個效應,叫做鄧克魯格效應,說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反倒是真正處于領先位置的高手,會格外的謙虛,甚至低估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們知道,到達這個階段,需要經歷什么,付出什么,自然也不會盲目的驕傲。
? ?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們并不能感知這個世界,我們只能通過感知自己的周遭來判斷自己是否處于平均水平以上,在教育體制里,人們把及格線放在60分,明確表示40%以后都是落后,學校里的寬容,相當于溫水煮青蛙,妨礙了大多數人的免疫能力的正常發育,步入社會以后,幾個這個東西是沒用的,20%以后就是落后,因為20%的人占據了80%的資源。
? ? 到了21世紀有一個重大的變化,正在揭示更為殘酷的事實,1%以后全是落后,在這種感知的范圍,會讓每個人產生不同的心理變化,一方面你能看到的更多的是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意識到自己的差距。這是一種正向激勵。另一方面也會看到很多不如你的人。網絡能帶給你僅僅是更為客觀更為完整的信息。它讓你更清楚認識自己的位置。
? ? 通過網絡你會發現那些成功的人,或者真的很多錢的人真的知道大家都不知道的事兒,自己不知道方法,怪不得做得不如人家。當每一個人連接在一起,對知識渴求是異常強烈的。這種渴求成為一種恐懼。過去40%以后是落后,現在20%以后是落后,實際上是1%,之后說好將來有1‰萬分之一都是落后,另外更恐怖的卻是機器人在崛起,人工智能在崛起,大部人走在越來越沒有用的路上。
? ? ? 以例子說明:想想吧,你身邊有多少人懂得大數據這個思想。憑我們訂閱專欄數據,要以窺見真相。每篇文章開率40%-50%,留言率只有5%。也就是說6萬多人的訂閱中,一半以上是繳費后根本不看,當需要思考,并且把想法落實到文字時又刪掉了九成讀者。,但例子發現,只要提高一個門檻,就會淘汰大部分的人,而且加上一定的時間能夠持續留言的人估計連1%不到,所以哪怕是每天留言這么一件小事兒,持續下來,你已經成為群體中1%的領先者了,在大數據面前,萬分之9999的人都沒有用,落后就是落后。很好的詞,叫做危機感,沒有危機感的人就是將來注定為啥不用的行尸走肉。
你有了兩個屬于未來的目標:
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再為了生活出賣自己的時間,
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落后,成為20%甚至1%的人。
反思:烏比岡湖效應,高估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我估計也有這種情況,沒有遇事,覺得自己什么都是好的。遇到難題,挫敗感讓自己灰心喪氣。工作中情緒控制不好,員工離職頻率,待遇不高,成了今年困擾我的最大的煩惱。明天申請資源將關鍵崗位進行調資,員工平均工資不到4000,確認留不住人啊。多關心員工,多爭取待遇,想辦法降低工作難度,我自己又如何調整了,可現在除了工作幾乎沒有生活?立個目標,春節過了調換換個輕松崗位。事業,理財,學習,生活,家庭都需要平衡。所以哪怕是每天學習這么一件小事兒,我先堅持持續下來,爭取成為群體中1%的領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