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尼采
? ? ? ? 今天聽了一本書——哲學家埃里希·弗洛姆的《愛的藝術》,有所思,有所悟。
? ? ? ? 書里闡述了弗洛姆的愛情觀:
1、愛是給予,而不是獲得。愛是從你自己的內心中生長出來的東西。是力量的最高體現。真正的愛是要喚起對方的生命力,也就是說要豐富別人。
2、父母的愛會影響到孩子。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而父親對孩子的愛則是有條件的。
3、愛是一種需要去訓練的技藝。和任何技藝一樣,你要是想純熟地掌握,就必須要有紀律、要集中、要有耐心,還要有極大的興趣。
? ? ? ? 可以說,在看這本書以前,我沒有仔細思索過,“愛”也是一種能力,需要我們去培養、鍛煉并且實踐。
? ? ? ? 弗洛姆認為:愛是人格的體現,要發展愛的能力,就需要發展自己的人格。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造性的傾向,那么每種愛的過程和結局都會帶來傷害。
? ? ? ? 這讓我想起自己的一段失敗的感情經歷。在那一段戀愛過程中,我本身處于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中,工作沒有著落,家庭出現一些問題,種種壓力之下,導致一向自信的我陷入“自卑”的情緒,可怕的是,自己沒有意識到這種情緒,只以為自己是在全身心地付出。兩性關系中,如果一方始終處于弱勢,一定是長久不了的。從那段經歷以后,我驀然明白,“愛,應該是建立在自我認同感的基礎上,一種主動的,創造性的情感。”
? ? ? ? 想要愛別人,首先必須要愛自己,要塑造自己獨立的人格,培養自己獨特的氣質。結束那一段失敗的感情之后,我仿佛是突然之間的醒悟,醍醐灌頂,幡然醒悟,隨之而來的是對以前的自己的心疼和恨鐵不成鋼。我開始了一份新的工作,在業余時間學習舞蹈、英語,每一天都把時間安排得慢慢的。我努力得愛著自己,最終,也遇到了那個愛著我的人。
? ? ? ? 看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對愛的追求,應該作為一項藝術修煉一般,要有規矩,要專注,要耐心,更要有勇氣,并且需要不斷地實踐。我發現,如果一直愛自己,投資自己,為自己付出時間,看得到自己的轉變,愛的能力和信心也會不斷升級:從對自我的信心上升到對他人的信念;從可知可見的力量到激發還未顯現的潛能;從對個人的信心上升到對整個社會核心文化的傳承。不斷地學習和愛自己,不斷地給人生帶來新的東西,那么,被你愛的人,也會接收到新的東西,激起愛和生命的力量,這樣,愛才會生生不息。
? ? ? ? 父母對子女的愛,夫妻之間的愛,對他人的愛,都需要我們不斷實踐,需要我們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人,“你愛我,所以我會照顧好自己;我愛你,所以我會珍惜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