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在《媽媽教的數學52講》第7講里,孫路弘老師布置了陪孩子一起畫地圖——畫”家的地圖“、”上學路線圖“的作業,但我一直沒有行動。我沒有行動,是因為,我覺得女兒畫不出來,她的大腦還沒有做好準備。
我覺得,在真實的世界和紙上的地圖之間,有幾個“思維臺階”,她還需要一層一層地慢慢上。
是哪幾個思維臺階呢?以畫“家的地圖”為例說明。
1、由散亂到定位的臺階
6、7歲甚至更低齡的孩子,可以輕松辨識出一個房間所有的家具;但是,家具具體在哪里?孩子們不能對其位置精準定位。
反映在他們畫的地圖上,家具之間的相對位置、相對距離常是混亂的。
怎么辦?玩啊!先玩一個“定位游戲”,即”蒙眼尋寶“游戲。
一句話解釋這個游戲:
兩個人參與;一個人蒙眼;另一個人不蒙眼并負責兩件事,第一,藏寶(如把羽毛球拍藏到沙發上),第二,用語言指引蒙眼者行動并找到游戲;找到游戲后,蒙眼者用語言回顧從起點到終點的歷程。
你不是無法定位嗎?那我們就通過游戲一遍遍地練習定位,如:“向前N步,左轉,再向前N步,向右跨一步”等;更重要的是,這個游戲不是本能的視覺定位,它是“借助文字在腦中畫圖”的空間想象力定位。
為什么要先玩這個定位游戲呢?
在小學低年級以前,孩子們都還是“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他們常以自我為中心建構世界。如:讓孩子理解他的左右很容易,但是讓他理解床的左右很難。所以,我們不妨順應孩子的特點,先讓她以自我為中心,建構出一個清晰的世界,然后再去中心化,讓她那個主觀的世界變得客觀。
但怎么做到由主觀到客觀呢?玩下面這個游戲。
2、由主觀到客觀的臺階
用樂高積木建立體地圖。
圖說明一切,不解釋了。
只說明一點:女兒在用樂高積木建立體地圖時,我請她把她將標識的家具當作”蒙眼“游戲里的“寶”。
造立體地圖的過程,其實是幫助孩子學習用主觀的感受建立客觀世界的過程;是學習“畫地圖”的核心環節。
3、由三維到二維的臺階
三維立體的世界更真實,更接近孩子對世界的認知。但是,我們下面的任務是畫出二維地圖,孩子又亂了,如:在我女兒畫的地圖上,有大大的門和窗戶——你家孩子有沒有也這樣?
我要怎么解釋在地圖上門只是很細的一條?
我用了一個詞:占地面積。
我說:地圖,之所以叫地圖,因為他要畫出的是世界上的各種東西和地面接觸的部分。
這個解釋并不嚴謹,但孩子對這句話的接受度很強,她幾乎秒懂并能正確畫出二維圖。
至此,我們發現并跨上了這三個思維臺階,這時,孩子畫出一幅“家中地圖”已不是什么難事。
但是,畫地圖的事遠沒有結束。
4、畫“上學路線圖”
畫完小家,要畫上學路線圖了。可這對我女兒來說,很難!
為什么難?
先舉個例子吧。我先生在上小學一年級時從一個城市搬到另一個城市,剛轉學后的某天放學時,他迷路了——那個年代哪有接送?都是自己走。但是,就因為迷路,他會去拼命的回憶、探索、記憶,他會本能地在腦中設想、繪制、修正地圖。一次迷路,讓他更快記路。
反過來,天天被接送的孩子,其實并沒有獨立上學,行為上的不獨立,導致思維認識不獨立,導致她的只有模糊的印象。
SO,要畫“大世界”的地圖,要點是,放孩子自己走路!
這種放手要先從安全的世界開始,如:讓孩子自己轉超市、圖書館,適度的、獨立的迷失、探索過程能更好地塑造孩子的空間想象力,這個過程不可代替。
話說,今天上午,我還讓孩子探索了一個從沒去過的大圖書館,她的表現不錯,一遍就記得進出的路。
等她探索的經驗多些再多些,我們再動手畫“大世界”的地圖。
不急,慢。
5、東西南北
為什么地圖一定要標明東西南北?
如果要用探究法解決這個問題,對于7歲的孩子來說,還有點早;所以,罷了,等她三年級再去探究吧。
目前,我只是開始示范,所有的地圖都要標出北,并且在使用地圖時,要先用指南針確定北,然后將地圖的上方朝向北。
6、更多挑戰
事實上,在陪孩子研究地圖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一個問題,人類是如何確定東西南北的。
這東西,高中學過,但當時純粹靠背。這次,我是自主提出問題并研究了幾個小時,然后確認,我們不是靠太陽升起的方向,終是靠磁場確定方向。
這個問題,要等更久,才適合孩子獨立思考和解答。等。
思考“畫地圖”這件事對于我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
我覺得從這兒開始,我開始把學習當作一個項目;我不再只是學習孫老師的動作,我開始提出自己的問題,并尋找自己的答案。
如,這一次,我思考了孩子學畫地圖過程中要跨上的思維臺階,并創設了幫她實現跨越的活動。
真是好的開始,與你分享。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