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文學家不食人間煙火、不諳凡世俗事?咱北宋大文豪蘇軾第一個不答應,這位浪漫豪放的詞人不但文藝范兒,還是個十足的吃貨!
“東坡肉”大家一定耳熟能詳,不過咱蘇大吃貨可不止創造出這一種美味,現在跟著西示范一起,來看看蘇軾在這顛沛的一生與吃的不解情緣。
蘇軾自打學生時代就奠定了吃貨的基石。
他在四川樂山讀書,常去陵云巖下江中洗硯涮筆,江中的墨魚因頭部是黑的被稱為“黑頭魚”。魚吞下水中的墨汁,久而久之,魚皮也變成黑色,于是便有了墨魚之稱。后來,人們就將用墨魚制作的菜肴稱之為“東坡墨魚”,這魚皮酥肉嫩、酥甜香辣、色澤紅亮。如今到四川樂山的中外游客都以品嘗此魚為樂。
蘇軾工作之后,多番被貶,但他依舊能苦中作樂,也留下了很多的美食為世人所稱道。
在被貶到杭州任太守第二年,西湖被葑草淹沒了大半。他發動數萬民工把挖起來的泥堆筑了長堤(后成為蘇堤),使周圍的田地旱澇不愁,連年豐收。老百姓為了感激蘇軾,過春節時,都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下之后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用自家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挨家逐戶把肉分送給民工過年。但家人燒制時卻領會成“連酒一起燒”,反而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飄味美。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后來各家菜館如法炮制,“東坡肉”一躍成為杭州第一道名菜。
蘇軾與水真是有很深厚的情緣,在他擔任徐州知府時,上任不到四個月碰上黃河決口,天降暴雨,水位猛漲,城池和百姓處在非常危急之中。蘇軾毅然率領百姓抗洪治水,一個多月的奮戰,終于戰勝了洪水。抗洪勝利后,城里百姓為了感謝這位“父母官”,紛紛殺豬宰牛,擔酒牽羊,敲鑼打鼓送到知府衙門,以表心意。蘇軾照單全收,并親自指點廚師把這些送來的豬、牛、羊肉,分別改刀烹制成熟,回贈給參加抗洪的黎民百姓。又一道飽含溫情的大菜--“東坡回贈肉”誕生。
說起來,蘇軾真的是偏愛吃肉,尤其喜好豬肉。
蘇軾因“烏臺詩案”受挫,被貶至黃州任團練副使。因為窮,蘇軾搬到黃州東坡親自耕種,在荒地樹林里筑起了一間草房,并在房壁上繪上雪景,名曰“東坡雪堂”,因此而自稱“東坡居士”。黃州雖然糧多豬多,但黃州人卻不喜歡吃豬肉。蘇軾常常買豬肉做來吃。
一日,有客人來,他烹制豬肉招待,以小火慢慢燉著,便與客人下起棋來,玩嗨了,下完才突然想起自己燉的豬肉,原以為會燒焦,急忙跑進廚房,一陣香氣撲鼻,揭鍋一看,豬肉色澤紅潤,汁濃味醇。客人高度贊揚,東坡也得到啟發。自這以后他便常做此菜,有客待客,無客自食,這就是“東坡肘子”的由來。
蘇軾除了喜歡吃肉,他對千層餅也是情有獨鐘。
蘇軾因多次被貶,政治上失意,就經常和朋友泛舟南渡,游覽西山觀賞菩薩泉,還和西山靈泉寺長老關系親近。寺僧得知蘇軾酷愛菩薩泉和喜食油炙酥爽食品,就用菩薩泉水沏茶,又用泉水和面,以香油煎餅,請蘇軾品嘗。蘇軾見此餅色澤金黃,薄如紙片,香甜酥脆,落口消融,非常喜歡。從此,每次去都要吃。后來蘇軾還研制出一種異常酥脆、獨具特色的“千層餅”,風味不同凡響,被稱為“東坡餅”,一時名氣大盛。
蘇軾在吃上特別有講究,也十分有造詣。
他在任陜西鳳翔府簽書判官時,到鳳翔東湖避暑,炎炎夏日沒有清涼爽口之物填肚,就讓人取濱豆(也稱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狀,盛入石頭器皿中冷卻后,切成條狀,加上鹽醋辣椒等佐料涼拌,口感爽滑這道居家必備、清涼解暑的“東坡涼粉”廣泛流傳,至今為很多人所喜愛。
蘇軾最后的死,也是因為吃。
蘇軾在廣東生活八年,但南方的飲食他吃不慣,胃口一直不好。預赦北歸回到家鄉時,還有點不適應家鄉的水土,腸胃還沒有調理過來。正當這時,好友米芾趕來拜訪,蘇軾抱病,強撐精神招待這位故友,宴席上多吃了一點,當夜,因腹部脹滿、消化不良,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覺氣短,稍后,兒子蘇邁走上前去請示遺訓,但蘇軾一言未發便去了,享年六十四歲。
蘇軾的一生顛沛流離,但他一直永葆這積極陽光的態度,是一枚有才氣、有影響力的吃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