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本命年,畢業一年多。
十一國慶長假后,在距加入百度兩年兩個月的時間點,辦理了離職,將碼代碼的地點挪到了丹棱街5號,微軟大廈。
百度是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站。我始終認為自己在這里所獲得的東西,遠大于自己所付出的的東西。在一年的年底,想通過回答如下幾個問題,對自己兩年多的百度經歷做個簡單總結。
“在百度做過些什么?”
13年7月份,以實習的身份加入垂直搜索部,視頻搜索的無線服務端團隊。
14年7月畢業后順利轉正,T3員工。
15年1月職稱評定,升到 T4。10月份離職。
百度視頻,相對于國內其他視頻門戶,主要定位是做全網視頻資源的搜索聚合。除了提供正常的視頻搜索業務外,還提供一系列的瀏覽推薦等服務。我所在的團隊主要是針對移動端Web和Native App進行數據接口支持。
從實習開始到轉正,我就一直在這個組從事各種的業務開發,其中會側重于檢索業務。到轉正后,整個無線端的檢索業務就由我一人開始獨立負責了。除正常需求迭代外,還會穿插著些偏技術性的基礎業務平臺、架構遷移、性能優化提升等工作。
簡而言之,完成了 N 多需求,填了不少坑(伴隨著埋下新坑),也造了幾個內部的輪子。
單獨說說無線端的檢索業務。因為前人已經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檢索架構,并且相對核心的Index以及Ranking模塊,有單獨的數據檢索團隊提供支持。所以大部分工作都是基于業務層的開發,以及偏上層的一些模塊的修修補補。盡管如此,我自己還是被吸引到了搜索引擎這個坑里面。我會找底層Index, Rank模塊代碼去讀,去蹭檢索團隊的各種串講,在內網上找大搜(百度網頁搜索部門)的文檔看,去盡力的讀些經典的Info retrieve 的 paper。
搜索引擎就像一個在不斷發育的大腦,在給用戶提供結果的同時,也在不斷的進化著,有著無窮的潛力。自己很慶幸能在百度這家以搜索起家的公司開始職業生涯,也希望能進一步從事些搜索相關的工作。
“在百度學到了什么?”
所在團隊維護的在線系統,每天的 UV 量達到千萬量級別(曾經),自己自然而然的接觸到了一整套通用的服務端技術棧,包括基于 HTTP 為主協議(RPC etc.)的在線系統實現,各種 Sql/Nosql 存儲系統使用,相應系統的橫縱向分布式擴展等,以及各種數據處理的小技巧。
對于信息檢索(現代搜索引擎)系統有了初步宏觀認識。對于從一個 Query 的輸入到多個 Results 的輸出,大概知道由哪些模塊對于 Query 和 Doc 做了哪些處理,其間的架構組織,認識到穿插在這些模塊間的 Machine learning & NLP 策略起到的作用。
意識的培養 ——“一切用數據說話!”。做任何項目,不管是偏用戶體驗的業務開發,還是偏“機器體驗”的架構升級,都盡可能的將改動點量化為具體的數據指標,通過定量的數據分析對項目進行指導,甚至是在項目啟動時就將評估指標及計算方式定義好。—— 這其實是個看來很簡單的道理,但我大概在敲了一年多的代碼后,才逐漸有了這個意識。自己大多數的開發都是憑感覺(直覺)在指導項目的進展,乃至完成代碼后就不管不顧了。有時會花費很多時間,實際上做了許多無用功。
此外,還有一些團隊協作、項目推動的軟素質不再贅述。(此處省略但不代表我認為不重要)
“為什么從百度離職?”
其實,自己在團隊學到很多東西,工作能得到同事的認可,自己對于績效和漲薪也較滿意。但實際從轉正后,就會時不時有些想換工作(transfer)的念頭。
首先,當前百度視頻的業務狀況,尤其是無線端,并不是太理想。用戶量逐漸減少,公司的重視程度也逐年下降。
對于自己一直很感興趣的搜索業務,基本沒有人(PM,Tech Lead...)去主動尋求突破點,自己又不夠強大到對于現有情況作出改革,每天的工作大都是重復性或無意義的工作。消極的態度滋長了自己拖拉的壞毛病,每天花很長時間干活兒,但感覺不到自己的成長,工作狀態浮躁,心態愈發疲憊了。
而恰巧收到一個微軟bing的內推,不管是從小對微軟的印象,還是bing的業務規模,都是自己很喜歡的。所以在面試完接收到 offer 后,基本沒有猶豫就答應了。至此,結束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最后,還是想說,如果將我在百度期間得到的東西和我所付出的精力量化為可對比的指標的話,自己所收獲的是遠大于我所付出的。
在此感謝在百度認識的所有人,感謝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