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這么久,失敗是成功之母這類的心靈雞湯被無數人猛灌,當然,這類雞湯的味道遠沒有要成功,先發瘋,不顧一切往前沖這類更加令人愉悅。其實也可以理解,人們總傾向于正面的煽動性文字。這樣的教育給我們的是什么呢?很多人相信努力是萬能的,它連失敗都能克服,成功只是時間長短問題。所以,任何時候,沒有努力辦不成的事。然而,這類雞湯是有毒的。
我是典型的父母口中的乖孩子,從小我就深信一個道理:努力就會成功。所以,從小學、初中、高中直至大學,我都一直對此深信不疑,直至此刻的我。中學時代的我也算刻苦,沒經歷過什么失敗,所以對于平行線另一邊的那些失敗的人,我都會勸他們,沒事,失敗是成功之母,而往往他們只是笑笑,對我的安慰表示禮貌。
硝煙彌漫的高三,在我看來就是為我而設的。我覺得對自己而言,我的努力與這樣的節奏是合拍的。沒有人比我更加適應了吧,家長老師包括我自己的鼓勵讓我覺得命運被自己攥在手中,于是,我拼了命的比別人更加努力的去追趕成功。
結果,所有人都很意外的是,這么努力的我沒能考入理想的大學。
這是我經歷的第一次失敗。對于習慣成功的人來說,這種感覺用語言難以形容。對于這樣的結果,我陷入了長長的迷茫與悲傷之中。高考后的暑假,我隨便找了一個地方打工,累的要死,不為錢,只為讓自己沒時間悲傷。我想,我的人生要完了吧,父母會失望吧,同學會笑話我,老師……這一連串我從來不敢連起來想。失敗是一件如此可怕的事,在它來臨之前,我從沒想過怎么去面對它,所以除了手足無措的接受,我無所適從。
到了大學,我依然朝九晚五的繼續著我的高三生活,因為在我看來,努力是唯一能夠緩解我心有不甘的途徑。豐富的社團活動,各類演講比賽,在我看來,都沒那么重要,我就像個局外人,看著花花世界的人們忙忙碌碌。我不理解他們的笑,也不理解有些人嘴里喊著累的要死,卻從未缺席任何大大小小的活動。有必要嗎?就這樣,我的大一匆匆結束了。大二,同樣的生活波瀾不驚的繼續著。突然有一天,我的老師在課上講了這么一段話,現在成了我的座右銘:現實中努力的人有很多,但未必人人都能成功,我們在邁向成功的路上,首先應該明白的是,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不能放棄努力,學會接受這一事實是必要的。
我的第二次失敗,是在團支書的班級競選會上。這次失敗對我的打擊更大。可憐的票數讓我覺得這次的失敗由能力轉移到人格上。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同學們都不喜歡我,還是我努力不夠。對,繼續努力,學習上征服他們!于是,這次我沒有特別的傷心,反而平靜的接受了它。
我的行動轉變始于我的第三次失敗。教師資格證考試,一向英語自信滿滿的我報了難度最大的高中英語,作為教育學專業的我來說,這個證的考取水到渠成。但是我也沒有掉以輕心,依然朝九晚五的努力復習著。為了成功每天都精力充沛。
推遲三天查詢的成績最終還是給我亮了紅牌。我一邊羞恥一邊覺得自己的人生又一次陷入了無邊的黑暗。我突然覺得自己整個人好失敗,大學以來失敗都快成了一種習慣,以前的生活不是這樣的??晌业呐]變啊,為什么結果就不同了嘞?我愈想越覺得無法難以置信。我變得愈來愈內向,惶惶不可終日,內心充滿了苦澀。
不是說努力就會成功嗎?我平生第一次開始痛恨這甜蜜的謊言。
對啊,我在努力的時候從來沒想過有可能會失敗,我把人生看成由努力通往成功的單向道,一旦失敗,我除了逃避或訴諸于下次努力以尋求心理安慰之外,幾乎什么也做不了。
那么失敗有何意義呢?盲目的樂觀是件比失敗可怕的事,我們每次失敗后做的最多的就是自怨自艾警告自己繼續加倍努力,除了悲傷與困惑,我們沒有留一點時間去犒勞自己。就這樣,別人常說的奮斗的人最快樂在你這就成了笑話。為什么會是這樣呢?
我有一個學姐,特別努力,考研考了三年都沒考上,今年依然在奮斗著,每次落下她都說自己努力不夠,可我看到的她,每次都在拼了命的努力。大家都認為她心理素質真好,越挫越勇。可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和人是不平等的,我身邊多了那種看起來學習不費力依然考的很好的人,也有像學姐這樣怎么都到不了彼岸的,其實我覺得很可悲。原因是我們努力之前神話了努力,卻沒有考慮失敗,把失敗當做對自己努力程度的檢驗,僅此而已。
我們不缺少勤奮與激昂的斗志,我們少的是面對失敗的勇氣。有多數人失敗了無數次,只是一味地用努力不夠來自我安慰,這不過是自我麻痹的借口罷了。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你努力了很久的事最后不得不決定于你無法掌控的運氣。我們憤怒著埋怨著自己如果再努力一點或許就能成功了。于是對自己更加苛刻,更加努力,直到有一天身心俱疲。為什么現在的學生動不動就做出一些極端的舉動,老師無心的批評兩句,或者考試出現一次失誤就要尋死覓活,一次失敗就能讓他們隨意丟棄父母用時光拼命守護的自己并且心安理得。我們太強調成功,太渴望成功,反而讓學生們忘記了失敗的意義。失敗與成功不是對立的兩端,現實生活中,不幸和苦難才是常態,所以,在邁向成功之前,請告訴孩子努力不一定能成功,失敗也是有可能的,這并不是說不要努力,只是我們明確了這一事實,才有可能在失敗以后更加從容,這是一個未成年人在邁向社會之前所要看清的,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