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電影失去了它的重要性,在1960年代、1970年代以及1980年代初期,電影是有價值的。而現在,觀眾們已經不知道自己想看什么了,我們也不知道想要說什么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基耶斯洛夫斯基
? ? ? ? ?記得大學第一次看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時,我覺得他的電影很質樸,他的作品是那種你說不明白為什么但看完會被感動、會去思考的電影,我當時只是覺得他的電影很深刻但是并不是太懂。在去年的上海舉行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展上,他的合作編劇克日什托夫·皮耶謝維茨一語道出了理解基氏的鑰匙,“他電影中最寶貴的特質是真誠”,他的所有電影包含著對每個角色的愛情,他的電影中,對于任何人沒有審判,只是想辦法了解他。他尊重他的演員,也尊重觀眾,他只是通過電影去解釋一個現象,一個行為,從而讓觀眾了解一個事實,而不是論斷,他的電影都有一切偉大電影的特點——就是不給你明確的答案,只是解釋一種現象。
? ? ? ?實在舍不得將他用焦慮和生命鑄造出來的電影用一篇文章草草帶過,我也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在接下來的兩周,我將會為大家依次介紹他舉世聞名的《十誡》、《雙生花》、《藍白紅三部曲》,我會動手剪輯,再通過圖片、文字來介紹基氏這些偉大的作品。今天我們先來一起走進這位深紫色敘事思想家的世界,感受他對世界和對電影那份真誠。
一、為什么要了解基耶斯洛夫斯基
? ? ? 去年的影展上,基氏的合作編劇皮耶謝維茨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我更感興趣的是,為什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在中國會這么受歡迎?” 我認為除了基氏本身的電影魅力,他的創作背景和面臨的問題和我們今天的社會非常相似,基耶斯洛夫斯基成長于前蘇聯思想意識形態控制之下的波蘭,在他創作紀錄片的時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個時候面臨很多的政治審查,波蘭境內并沒有言論自由。在之后基氏開始創作故事片的時候,政治戒嚴逐漸放開,商品、市場經濟進入了波蘭人民的生活,人們由政治不自由又跌入了商品控制之下的不自由。這些多少與我們國家從改革開放走到今天的經歷有很多相像的地方,而一貫敏銳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已經洞察到人們當時普遍的困境,并將鏡頭對準每個人的內心。
? ? ? ? ?他能夠把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從紛繁的日常生活中剝離出來,讓人們自己去正視、面對、并尋找答案。而這一點,也是我們中國電影一直所缺少的東西,在我們中國的處境之下,你要去和一個人討論意義、討論死亡、討論可不可以撒謊的時候,你一般都會收獲別人的不屑或者道貌岸然的敷衍。他們會用社會中左右逢源、黑白通吃來解決和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會機智的揪住你一個月的工資只能勉強糊口的辮子,再用“先填飽你的肚子”的大棒來讓你再也不要提這檔子話題。而基氏的電影卻有這樣的魔力,他能夠輕而易舉的讓人們面對終極關懷喪失,道德理性擯棄的事實,讓你不得不去頓悟如何抉擇才是拯救人類道德理性的本質。他的電影對于今天的我們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啟迪意義,我們需要走進他。
基耶斯洛夫斯基論我們的愛
? ? ? ? “他們在圈子里打轉,根本無法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我們已變得太利己,太愛自己,太在意自己的需要,就好像別人消失在背景之中。為我們所愛的人做了許多事情——假設如此——但當我們回顧過去時,我們就會發現,雖然我們已為他們做了一切,但我們卻沒有精力或時間將他們擁在懷里,跟他們說幾句溫柔的話,我們沒有時間談論感情。我想這也許是真正的問題所在,我們也沒有時間談論激情,這和感情緊密聯系。我們的生活就這樣悄悄溜走了”
基耶斯洛夫斯基論自由
? ? ? ? ?“我深信我們并不自由。我們常為某種自由而奮斗,在一定程度上,這種自由,特別是外部的自由,已經得到了------至少在西方,比起東方在程度可就大多了,在西方,你有買塊手表或買條自己想要的褲子的自由,如果你確實需要他們,你就可以買。你喜歡到哪兒就可以去哪兒,你有選擇居住地區的自由,你可以自由選擇生活條件。你可選擇在某個社會圈子里而不在另一個圈子里生活。你可以選擇在這群人而不在那群人中生活。而在這里,我們就像幾千年前一樣,一直是我們的感情、生理及生物現象的囚徒。什么更好,什么更好一些,還有什么還更好一些,什么更差,什么更差一些,在這些復雜而且通常是很相對的區分中,我們受到禁錮,我們總想找個辦法逃出來。我們經常受自己的激情和感情的束縛。你沒法消除它。你拿到去所有國家的簽證跟你拿到去一個國家并在那里居住的簽證沒有什么兩樣。”
基耶斯洛夫斯基論普遍的孤獨
? ? ? ? ? “不管人們住在哪里,我想他們普遍都很孤獨。我能看出最讓人們煩惱的就是孤獨,而且在這點上人們最會自欺欺人了-----因為他們不愿意承認他們孤獨。他們有重要的事情卻沒人跟他們談,這是事實;隨著日常生活變得越來越輕松,一些過去曾是很重要的事情,如對話、寫信、與另一個人的真正接觸等,現在消失了,這也是事實。所有的事情都變得膚淺。我越來越感覺到,雖然人們孤獨,但有很多人卻想著發財,從而拉開同他人的距離,并以此享受奢華的孤獨。他們想讓自己住在遠離他人的房子里,想去一家沒人能坐在他們之上、沒人能聽到他們談話的大飯店里,這真是個矛盾”
二、基耶斯洛夫斯基與電影
? ? ? ? ? 基氏從小生活坎坷,他的父親患有肺結核,而他在小的時候得了肺炎,家人為此搬了十幾次家,這些也都為他后來電影里的悲觀主義埋下了種子。長大后,基氏本來想要從事話劇創作,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想要進入一個好的學校學習。后來基氏決定報考洛茲電影學院,考了三次才成功考入學校,而洛茲電影學院在當時政治審查嚴格的波蘭可以說是一股清泉,這個偉大的電影學院誕生了安杰依瓦依達及扎努西這些偉大的導演,這些人創作了享譽世界的道德焦慮電影。他們可以在學校里自由的觀看各種“禁片”,那個時候的創作雖然有審查,但是主要領導是瓦伊達和扎努西,總是會暗中放水,同時,這也帶來了另外的好處,大家學會了用象征和隱喻來進行表達。大量的閱片使得基氏的創作受到了很多人的影響,受英格瑪伯格曼的影響而客觀睿智,受肯.洛奇《老鷹與孩》的影響而質樸充滿關懷,當然給基氏影響最多的還是瓦伊達和扎努西。
三、創作歷程
早期紀錄片
? ? ? ?基氏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作品是他的畢業作《洛茲小鎮》,他在《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說》中,用“人們憂傷的臉龐,眼中只剩下強烈的毫無意義”這樣犀利的話語來形容洛茲,他用紀錄片去呈現一種平時無法在銀幕上看到的真實,他早期的紀錄片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批判官僚主義、關注社會現實,先后創作了《電車》《星期日音樂家》《照片》《采訪者》等作品,而三十多部紀錄片創作經歷,更是鍛造了基氏對電影的綜合思考能力,這也為他后面故事片中客觀、冷靜的表現風格奠定了基礎。
因為良心受譴責轉向故事片
? ? ? ? 基氏說“即使是紀錄片的鏡頭,也沒有權利進入這個我最感興趣的主題:個人的私密生活”他在接受法國電視臺采訪時說,“我寧可去要點買些甘油,刺激演員留下假的淚水。也不愿拍到別人真實的哭泣畫面或者真實的死亡畫面”,基氏接受不了用別人的隱私和傷痛去創作和表達,所以轉向創作故事片,這一態度也足以讓那些習慣于消費別人苦難、傷痛甚至死亡的吃瓜群眾和無底線媒體汗顏,他們沒有對于人基本的尊重。
? ? ? ? 基氏以極高的創作激情和工作強度先后創作了《影迷》、《機遇之歌》、《雙生花》、《十誡》、《藍白紅三部曲》,他忙碌的時候一面剪輯這《藍》,一面拍攝《白》,同時還在修改《紅》的劇本,而體力透支的他在1996年在華沙與世長辭。在故事片的創作上,他放棄了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將鏡頭對準了人的內心。他說,“在戒嚴期間,我認識到政治并不真正重要。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規定了我們的位置,我們可以做什么,我們不可以做什么,但他們并不真正解決人類的重要問題。他們無力做任何事情或者回答我們一些基本的,必要的人類和人性問題。就生活的真正意義是什么,為何早上要起床等問題而言,是生活在共產主義國家還是在資本主義國家并沒有什么區別。政治不回答這類問題”
? ? ? ? ? 宿命的情調以及非理性神秘主義傾向成為基耶斯洛夫斯基重要作品的主題,作品帶有很強的形而上意味。《影迷》帶有很強的自傳性,也透露出基氏自己的焦慮,他經常處于懷疑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意義的折磨之中。《機遇之歌》創造了三段式循環敘事的先例,要早于后面提克威的《羅拉快跑》及杜琪峰《一個字頭的誕生》;《十誡》是基氏和皮耶謝維茨共同編織的十個道德困境,是人文主義下的當代警世恒言,此巨作更是震撼了全世界,被評為有史以來最好看的電視連續劇,在爛番茄網上評分為100%;之后的藍、白、紅三部曲更是從個人層面探討了自由、平等、博愛三個主題。不過可惜的是基氏沒有機會完成他最后的構想:基于但丁《神曲》而創作天堂三部曲。
? ? ? ? “基氏總是以一個簡單的故事,幾個尋常的人物,不加矯飾的拍片風格,拍出的一部電影卻別人看過之后,猶如剛從一位大哲學家的窮畢業生之作走出的感覺”,基氏故事片創作的態度是真誠的,觀察是客觀、冷靜的,習慣運用表現主義的手法去刻畫,擅長運用色彩、隱喻,喜歡用中近景鏡頭對準每一個平凡的角色,最后都將主題和關注點引到終極關懷之上。而他本人沒有也不可能去描繪終極世界,但是卻通過愛讓我們感受到終極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