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的訓練常常會被別人忽視,因為很難看到和感受到自己的背,很多初學者甚至每天只練習胸部肌肉,長而久之就會產生圓肩駝背的體態(tài),背部肌肉作為胸部的對抗肌,發(fā)達而有力的背部肌肉,能夠矯正我們彎腰駝背的體態(tài)。
我們先來看看背部都有哪些肌肉吧
這幅圖涉及的肌肉比較全面,背部我們常練到的主要包括:
淺層:背闊肌、斜方肌、三角肌后束、大圓肌、小圓肌
深層:岡上肌、岡下肌、下后鋸肌、豎脊肌
強壯的背部肌肉,能夠使整個人呈現(xiàn)倒三角,同時體質較低的健身人群,背部的肌肉分離度也十分明顯。
大屌哥的背簡直是無敵的存在,寬度和厚度都很驚人。
可能是習武的原因,李小龍的背部就像蝙蝠的翅膀一樣。
聊聊正題,高位下拉
從圖片中我們能看出整個高位下拉的一個動作標準,包括向心和離心的整個過程,以該圖為例,我們講一下動作要領。
身體位置:坐在座椅上,至大腿前側靠近擋板,調解擋板高度至壓住大腿,雙手寬握住橫桿,雙腳踩實地面,腰背挺直,眼看前方。(可將肩胛骨放置到一個上回旋的位置,就是被吊起來的感覺)
向心運動:(即下拉)包括兩個過程,一個是肩胛骨的下沉,二是手臂的下拉用大臂帶動小臂,將手拉向身體,下拉過程中身體可以想后側輕微后仰,但依舊保持腰背挺直。
離心運動:與向心運動相反,先將手臂還原,在將肩胛骨被動上提。
第一階段沉肩,主要是讓我們背部中縫的一些肌肉,如斜方肌中下部、深層菱形肌得到訓練。
第二階段下拉,包括了肩關節(jié)的外展,這才是背闊肌、三角肌后束,大圓肌,小圓肌參與。
以下是搬運知乎的
正握&反握
2011年出過一個相關研究,GRIP WIDTH AND FOREARM ORIENTATION EFFECTS ON MUSCLE ACTIVITY DURING THE LAT PULL-DOWN原文
研究對比了正握寬握距,正握窄握距,反握寬握距和反握窄握距中背闊肌被激活的程度,結論認為正握能募集更多的背闊肌肌肉參與。
頸前&頸后
2002年有個研究,A Comparative Electromyographical Investigation of Muscle Utilization Patterns Using Various Hand Positions During the Lat Pull-down原文
研究對比了常見的高位下拉動作變化,并比較不同變化中背闊肌的活性,結論認為頸前類的動作對于背闊肌有更好的刺激效果。
握距
2014年有個一項針對頸前高位下拉中握距對效果影響的研究,
Effects of grip width on muscle strength and activation in the lat pull-down.原文(需翻墻)
研究顯示,2倍肩寬(寬握距),1.5倍肩寬(中等握距),1倍肩寬(窄握距)在向心收縮階段,對背闊肌的刺激效果無明顯區(qū)別,但在離心收縮(還原過程中)階段,寬握距和中等握距對于背闊肌的刺激效果強于窄握距;其中,中等握距肱二頭肌參與比例最高,利于下拉更大的重量。
身體傾斜
同樣在2011年有過一篇文章,并不是專門討論高位下拉,而是對比不同的背部訓練動作的效果。原文(需翻墻)
其中在對于高位下拉討論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說法,是說下拉時,后傾45°的效果更好,提高背闊肌活性高達11%。
雖然這篇文章中沒有寫研究方法的細節(jié),可信度略低了一點,但是考慮到軀干適當后傾,可以有效避免肘關節(jié)過于后移有可能導致的對肩關節(jié)的傷害,我還是認為這是更有效的鍛煉方式給予推薦。
(知乎搬運結束標)
尋找背部發(fā)力的感覺
1.頂峰收縮
當我們下拉到最低點時,在這個位置上保持住2~3秒,使背部肌肉持續(xù)發(fā)力。
2.只關注你的手肘
背闊肌是連接在肱骨上面的,在下拉過程中需要主要是肩關節(jié)的運動,所以,將肱骨的遠端也就是手肘作為注意力的集中點,而并非小臂和手腕,把小臂和手腕視為連接物,僅僅有連接橫桿的作用。
總之,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高位下拉,無論正握,反握,無論寬距窄距,每個人身體結構不同,訓練目標不同,高位下拉的動作也會略有差異,作為背部肌肉的訓練動作,我建議可以經常換不同的握法,握距,以更均勻刺激背部不同肌肉來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加油吧,老鐵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