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養?我想每個人對教養都有不一樣的理解,但有教養的共同點,都是建立在能夠替別人著想、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基礎上。
大到助人于難、小到開門時看下身后是否還有人,體現的是一種溫情;又如酒店聚會,朋友一桌細聲交談而不干擾別人,服務員上菜道聲謝,體現的是對別人的尊重;與人說話留有余地不揭人短,遇人尷尬假作不見是一種體貼。如此琳琳總總都在體現著一個人教養的光輝。
教養的高低既是一個人自我約束、自我修養的高度,也是別人與之相處舒適程度的衡量指標。一個國家整體教養程度的高低更是衡量這個國家國民素質的標度。
教養的存在是建立在心中不光有自己,也會關愛別人的基礎上。但社會是一個群體性的環境,千人千般樣,對別人付出相應的關愛,獲得的未必是同樣高的素養。該如何面對這種問題的答案,孔子在幾千年前就給出了答案“以德報德,以直報怨”。謙讓固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對非善意行為的謙讓,往往會成為惡意行為的縱容。不僅不利于問題解決,反而會加劇問題,小至一人大到一國,莫不如此。
所以現階段約束人行為最具有強制力的是法律的約束,但我想在漫漫長河里,所有群居物種得以延續的原因都離不開相互間的關愛,尤其是強壯個體對老病殘弱個體的關愛與扶助。這種發自內心自覺關愛互助的精神才是文明得以傳承不絕的核心,也是文明發展進步的方向,中國傳統樸素的哲學思想也必將在未來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