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下冊習作五給學生提供了端午節的知識材料,材料的內容分別介紹了端午節的名字、來歷、風俗等。然后,要求學生用上所給材料,為端午節寫一篇介紹的短文。
根據要求,我認為寫好本次習作,學生首先要讀懂材料,然后對所給的材料進行篩選和重新組合,加上組織性的語言,組合成一篇充滿知識性、趣味性的文章。
為了防止學生把材料生硬地疊加在一起,教師在寫作前必須對學情加以預測,然后為學生習作搭建有效的支架。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認為本次習作應該在“理序”和“組織”上著力。
一、理序
首先,要引導學生弄明白在介紹端午節的時候,先介紹什么?再介紹什么?最后寫什么?心中有了寫作的順序,然后有目的的提取有關的材料,最后加以整合。
二、組織
組織語言材料是這次習作的重要指導環節。如不指導,很可能就出現學生把現有的材料組合在一起的現象。這樣組合起來的文字,既生硬又沒有趣味。怎樣把文章寫得有意思、有趣味呢?
第一,要有讀者意識。要引導學生明白習作是為黑板報寫材料的,它所面對的讀者是學生,所以介紹要有趣味、有意思才能讓同學們愛讀、樂讀。
第二,要加上組織性的語言。
介紹就是與讀者交流,在介紹的時候,心中要有假想的對象,適當加上一些過渡性、交談性的語言,才能把各部分的內容有機地組合成一篇充滿知識性、趣味性的文章。如開頭可以這樣來寫:同學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也可以這樣寫:“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你知道它的來歷和習俗嗎?”等等。
在介紹“來歷”和“習俗”的時候,要使用過渡句把這兩部分內容緊密的連接在一起。如:關于端午節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呢。傳說,當年屈原……
又如:南方端午節和北方有所不同。他們這一天要吃……
總之,要讓學生明白:習作就像說話一樣,不僅要把意思表達清楚,而且要做到語意連貫,條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