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哲理,它有足夠力量解釋很多生活中的分歧,可為什么當人情世故和各種社會關注縈繞在人們周圍,滋生很多矛盾,讓人變得焦頭爛額時,這個頗具力量的哲理就不起作用了呢?
問題在于,這個哲理本如心中的支柱,類似于信念和信仰,它已經倒塌了。不是我們自己不信任,就是被別人摧毀。支柱倒塌了,附著其上的血肉,自然風中凌亂,不知所措,惶惶不可終日,佛來信佛,道來信道,魔來信魔,唯獨不信自己,不信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這個真理。
一個人的自信,與這兩片樹葉有極大的關系。
1.不接受別人控制,做回自己
有人肯定會問,在上下級關系中,不能不接受別人控制,否則,會被炒魷魚的。問題來了。正常的上下級關系是領導和被領導、尊重和被尊重的關系,而不是控制和被控制的關系。認識到這點,就基本解除被奴役、被壓制的威脅。史蒂芬·米勒在《 自信的七個秘密》中寫到,那些試圖控制別人生活的人,都是恃強凌弱的人,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如果一個人總想得到別人認可,充分說明你是弱者,一味面向別人,不能面向自己。也就是說,你總被他人牽著鼻子走,不管他人的說法對不對。這種感覺很不爽。因此,要大膽相信,兩片葉子絕然不同,兩個人也絕不一樣。一個人不可能完全做到感知他人的想法,做到讓對方十分滿意。最好的做法是,求同存異的理所當然。
2.夯實自己應對挑戰的城堡
有諺語云,兵來將擋 ,水來土掩。充分說明有將有土,危機方能解除。
一是有方圓幾里,無可替代的能力。接上文,解除自信的危機是什么,肯定不是嘴里念叨著這些理論,而是有將和土一樣,遠遠大于自信的能力。自信不能量化,但又能感覺到。史蒂芬·米勒說,一個人在他所在的領域或崗位做到無可替代時,他的自信袋囊就被這種能力充滿了。
二是進入專業圈子。互聯網時代,孤軍奮戰顯然羸弱,必須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想法進入各種專業領域的圈子。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快速取長補短,提高自己,讓自己的能力向專業化方向發展。這樣,回過頭來再看,那些墨守陳規的、應付差事的做法,不僅浪費時間,也扼殺了一個人認知和成長的機會,能力日漸退化,自信日漸消磨。
三是 不可忘記自己的興趣愛好。當一種工作被逼迫開展的時候,監督更是雪上加霜,讓很多人痛苦不堪。那種把工作當作一種享受的人,肯定在扼殺了興趣的天性,不得已后才如此高調標榜。正好相反,從興趣出發而開展的工作,一定充滿激情,也會有很大動力,進而不僅可以重塑一個人的自信,也可堅固其自信。
3.認清挫折—攻擊行為的客觀存在
心理學上有一種理論,認為一個人在某方面受到了挫折,他會在這個方面對別人進行攻擊,有可能無情摧毀他的自信。史蒂芬·米勒認為,這種喜歡攻擊別人的人,往往十分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因為缺乏自信,所以經常要打擊別人,使別人也缺乏自信。此種現象,心理學家馬斯洛早就解釋過,這是人類尋求歸屬感的強烈需求。美國著名廣告專家德魯·埃里克·惠特曼說的更仔細。他認為,一個人之所以尋求歸屬感,是為了將自己生存機會最大化,把擁有類似想法的個人組成群體,對他來說很有利。說到這里,我們就會明白,喜歡打擊,摧毀別人自信的人,他是用這種辦法,將被打擊者拉入他的范圍,加強自己的歸屬感,塑造自己的權威。因為缺乏安全感,史蒂芬·米勒認為,這種人經常會妒賢忌能,想法設法壓制別人。所以,問題出在他那兒,不在被壓制和打擊的人上。
總之,認識到自己獨一無二,提高自己專業能力,認清別人不合理的行為,時刻告訴自己,我很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