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芙小姐的毛衣是讀書時代和閨蜜曉綠一起買的,兩人輪流穿,那時候的她們天天在一起,天真無邪,然而我們知道,故事的結局總是離別,因為上學、工作、地域、時間等關系而淡出彼此的世界。直到曉綠向泡芙發出婚禮邀請,那回不去的時光倒放。
圖片發自簡書App
記得年少時的我們總會說我一定要做你的伴娘(伴郎),還打賭誰誰一定先結婚,認干爸干媽什么的……然而十年后的現實是大多只在微信上發轉賬紅包給新人,糾結該不該去參加婚禮,發多少紅包合適,見面會不會尷尬,工作抽不抽得出時間等等都是我們考慮的。
是我們變了,還是時間的力量太強大讓我們陌生?其實我更愿意相信的是一種類似“近鄉情更怯”的情感:越靠近故鄉越心生怯意,害怕故鄉已不是記憶中熟悉的模樣,感覺不到溫馨的家鄉感,擔憂“笑問客從何處來”的不識,焦慮太多的話想說而不知從何說起的尷尬。而對于曾經最親密的好友,我們還是很珍惜彼此的情意,只是害怕見面后話題不再,彼此已不是那個記憶中的印象了,成長后的彼此不一定全然接受彼此,畢竟若干年的空白不可彌補。
泡芙看到毛衣想起與曉綠關于結婚的約定,決心去參加婚禮,奈何航班遭遇暴風雨被迫下降,她把毛衣做成背心寄給了曉綠,作為結婚禮物。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大概是最好的結局,留給彼此最好的自己。生活不是影視,將來我久違的好朋友要結婚了,我一定去,送給她最好的祝福,也許話題不多,但有曾經的好朋友的祝福,那便是給年輕的自己最好的交代。
寫這篇文章的我年僅二十,也許見解還是很稚嫩,也許十年后的我會笑話自己,但這是我二十歲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