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將成為商業的終極戰場,未來有兩種生意的價值變得越來越大,一是幫助用戶省時間,二是幫助用戶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羅振宇
在這個什么都快的時代,時間成為最稀缺的資源,似乎人人都在談時間管理。
即使你沒看過斯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你也一定聽過時間管理矩陣理論,既把每天要處理的事務分為重要且緊迫、重要不緊迫、不重要但緊迫、不重要不緊迫四類。
即使你沒看過彼得.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你也一定聽過重視目標與貢獻、要保留出相當分量的一段連續性的整塊時間、要事優先、將不必親自處理的事交給別人等時間管理法則。
更進一步的,還有碎片化時代的時間管理,簡言之,就是把碎片化的時間都利用起來,比如給自己制定一個碎片化的時間管理清單,想象自己在各種可能的場景中會有多少空閑的時間,可以用來做什么,提前做好規劃,比如會議間隔由5-10分鐘,可以用來背單詞或構思一篇文章的框架等。
然而,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困惑:
看了很多時間管理的理論、方法、法則,也做了很多關于時間的記錄、計劃,嘗試了很多時間管理的APP,可是始終無法堅持下來,于是越來越忙碌、越來越焦慮、越來越累。
你設想的生活是高效地完成工作、回家好好陪陪愛人和孩子、定期看望老人、最好還可以留點時間給自己,看看書、逛逛街、看看電影、與三五好友定期聚聚,或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
然而在現實中,你發現時間越過越快,工作越來越多,即使沒有加班,回到家早已累得要死,腦子里還想著工作的事,陪家人、約朋友、愛自己卻做得心不在焉或被無限期延后,一年下來,只能感嘆“時間都去哪兒了”,一照鏡子,發現時間都在你不斷增長的皺紋和肥肉里。
其實這就是我自己曾經的真實寫照,工作的前幾年,工作內容不斷加碼,嘗試了各種時間管理的工具,似乎工作效率被推到了極致,一些好習慣卻始終無法堅持,充滿了對時間匱乏的焦慮感,也充滿了對家人、對朋友、乃至對自己的虧欠感,除了工作,很多對自己而言重要的事都被無限期推后,比如運動、寫作、閱讀、認識有趣的人。我發現自己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
不斷提升效率——接更多的活——連續加班——精疲力盡——情緒變差
——無法集中注意力——工作受挫——動力下降——繼續加班
然而,我現在自己每天的工作充滿挑戰和壓力,需要帶領一個2人的小團隊,給他們支持和幫助,但我依然能夠每天堅持睡7-8小時、每周堅持3-4次的有氧或無氧運功,每周堅持更新一篇微信公眾號文章,只要不出差每天晚上都有3-4小時的時間陪伴家人,每個月看2-3部電影,同時也保證每月1-2本書的閱讀量。
雖然與朋友圈的一些成功人士比起來,我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我發現自己無意間進入了一種良性循環,我意識到:
很多朋友關于時間管理的困惑,也許不是時間管理的方法出了問題,而是忽視了精力管理。時間管理的本質是提高效能,既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地完成更多的事,但大部分的時間管理工具專注于事,而忽視了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于腦力勞動者,精力管理可能比時間管理更加重要。
作為奧運冠軍的精力管理訓練顧問,心理學家吉姆.洛爾在《精力管理》一書中提出的研究結論印證了我的想法:職業人士比職業運動員更加需要精力管理,而且都能夠像職業運動員一樣通過有效的管理精力,提升效能。
在書中,吉姆.洛爾把精力管理分成四個層次:身體、情感、思想、精神。
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類似的是,越底層的越基礎,而且底層的精力會影響上層的精力。比如身體不好的時候,往往會有不好的情緒,不好的情緒又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而混亂的思想則容易導致精神意志力的下降乃至崩潰。因此,對于精力管理的初學者而言,打好基礎至關重要。
強調一下,不要以為這是正確的廢話,它的真實含義就是:時刻提醒你,在決定分配你的時間時,哪件事是最優先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似乎能做到堅持鍛煉的人不是有錢有閑的富二代就是極其自律的成功人士,對于大部分的加班狗而言,工作那么忙,經常加班,哪有時間鍛煉身體?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在潛意識里弄錯了因果,他們不是因為成功才自律,而是因為自律才成功,至少自律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你之所以會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堅持鍛煉,都是因為你在潛意識里認為它不夠重要,如果告訴你,一周之內你不跑個20公里就會死,相信沒有人會選擇不跑。
記住,所有好習慣都是逆人性的。
那么,如何通過刻意練習做好這四個層次的精力管理?
一、如何做到堅持鍛煉身體
關于身體健康,大部分人會告訴你,沒有什么秘訣,唯有堅持鍛煉身體,但似乎沒有人能夠回答如何才能堅持下來,除了重視之外,大部分有健身習慣的人似乎有著天然的驅動力和天生的意志力,你問他們,他們會說,等你養成習慣了,你一周不健身全身都會不舒服,但養成習慣的過程似乎是個黑箱。
當然,對此我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從一個20歲的時候1500米都跑不下來的菜鳥到33歲以不到兩個小時的成績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個半馬(21公里左右),減重25斤并保持至今的轉變經歷,讓我意識到,哪怕沒有天生的運動細胞和天生的意志力,也可以養成堅持鍛煉的習慣。
建議一:不要馬上開始健身,先保持充足的睡眠
網絡上的企業家似乎談到努力工作都不太需要睡覺,王健林早上4點起床健身,李嘉誠每天5點59分準時起床,蘋果CEO庫克每天4點半起床,5點健身,個人認為,這是一個極大的誤導!如果你也有熬夜的習慣,建議你看一看李開復的《向死而生》,否則,你不僅會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最終放棄,還有可能過度消耗你的身體。
其實,歷史上那些精力旺盛的人,休息的時間可能比你還多,比如前蘇聯的昆蟲學家柳比歇夫,生前出版將近70部學術著作,搜集了13000只跳蚤樣本,而他每天要睡10個小時。
因此,現在的我,如果沒有睡足7個小時以上,一般不會去健身。
當然,你可能會說,早睡遠比早起更難,有的是因為拖拉的習慣,有的是因為失眠。
治療失眠當然是一個很宏大的話題,在此不展開說,但作為一個資深失眠患者,我發現,失眠的本質問題是你還不夠累,如果你真有失眠的問題,適量的運動或工作能夠促進睡眠。
你可能又會說,這不是前后矛盾嗎?需要說明的是,前者說的是不要犧牲睡眠的時間去運動,后者說的是運動能夠促進提升睡眠的質量,二者相互促進,并不矛盾。
總結來說,如果你有失眠問題,剛開始你需要減少白天的睡眠并且可以適當地運動以促進晚上的睡眠,當生物鐘調節過來后,你就可以在保證睡眠的前提下開展運動,萬事開頭難,但順序不能亂,更不能長期犧牲睡眠時間健身。
建議二:選擇一個你容易堅持的運動
回顧我的運動生涯,籃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等都參加過,最后我選擇了跑步堅持下來,原因卻很簡單:容易堅持且易于衡量。
對我而言,其他運動容易受制于場地、天氣、運動伙伴等因素的限制,常常容易中斷,而跑步既可以在健身房,也可以在家樓下的公園里,不需要借助于太多的外力,我想,這可能也是近幾年跑步市場大爆發的原因所在吧。
當然,跑步只是其中一種建議,如果你連出門都不太方便(比如要帶小孩),可能囚徒健身、家庭健身操等運動更容易堅持。
建議三:注意正確的訓練方法
身邊大部分堅持不了運動的人都或多或少遇到了運動傷害的問題。仍然以跑步為例,許多人有膝蓋疼痛的問題,我自己也曾經因為膝蓋疼痛而去做了核磁共振檢查,好在只是積液的問題,但也因此休息了幾個月,而很多人一旦停下來,除非是職業需要,否則很難“重操舊業”。
因此,運動的方式方法極其重要,如果有條件,建議你在剛開始還是要求助于專業人士,在此,我十分感謝我的私人教練。如果你暫時沒有經濟條件,以下建議請收好:
首先,你需要注意正確的跑步姿勢,網上有很多類似的視頻,每一次跑步都要有意識的調整,一旦出現膝蓋疼痛,必須立即停止;
其次,注意找到自己的極限,每次突破一點點,比如上次跑了3公里,爭取下一次跑到3.5公里,循序漸進,如果出現瓶頸甚至倒退,也不用勉強自己,堅持下去就好,過兩三個月再回頭看,你會發現質的變化;
再次,在頻率上不要給自己過于嚴格的要求,我到現在也保持著跑步的原因之一是給自己足夠的冗余時間,每周最多1-2次的跑步,每次10公里左右(一般40公里以上才開始消耗脂肪),其余時間還有余力就做游泳、健走等其他有氧運動來替代;
最后,不要忽略肌肉鍛煉!不要忽略肌肉鍛煉!不要忽略肌肉鍛煉!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當你常常膝蓋疼痛,而跑步姿勢又沒有太大問題的時候,極大的可能是你的肌肉力量不足,以至于需要牽拉到筋骨,我的表述可能不夠專業,但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身邊很多朋友都有這個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日積月累的運動傷害往往是不可逆的。因此,在有氧之外,我還同時保持著肌肉的適量訓練,這一點,必須再次感謝我的教練。
建議四:建立反饋機制
借助智能設備,我們可以建立起運動的反饋機制,進而自我激勵,讓我們更加容易堅持下去,就像打怪升級的游戲一樣。
單純的跑步是枯燥的,但當跑步的指標數據,公里數、消耗卡路里數、步數變成一個儀表盤呈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就會產生目標感,甚至可以把比較長的目標分解成各個小目標,各個擊破,還可以在達成一個小目標的時候給自己一點小小的激勵,比如休息1分鐘、買杯飲料等等,不斷增強的反饋機制會讓你在達成一個個目標的時候有一種獲得感和成就感,而當跑步數據變成一種社交數據時,比如你的步數占領了多少人的封面,被多少人點了贊,都會增加你堅持下去的信心和動力。
此外,我還買了一個體脂秤以加強對自己的反饋,它會在潛意識里督促你邁開腿,同時管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