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做跑前熱身時,突然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一直標榜喜歡閱讀,閑閑散散也確實讀過幾本書,那為什么我卻堅持沒有花時間整理讀書筆記,分享出來呢?
大學時創了個讀書小組,每周至少交一篇讀書筆記,堅持了一個學期,零零散散寫了幾十篇,卻只愿意在小組圈內分享。最近一直在覺察自己的行為模式,這個問題,比“早睡早起很重要,為什么我卻做不到”分析起來難的多。早睡早起,基本養成習慣,享受早起運動,慢慢吃早飯的狀態。但明明閱讀時很有感悟也很享受,大部分時候會同時做摘抄,畫思維導圖,為啥我就是不回顧,整理為讀書筆記呢。寫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卻從沒有認真思考過,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跑步過程中,注意力基本專注于腳上。偶爾分神,就主動引導意識,集中注意力思考這個問題?;叵胫郧暗拈喿x學習狀態,覺得有三個因素,影響了自己,開始寫作這個行為吧。
1,精力充沛的同時很貪心
大學時,想做的事情很多,讀書只是其中一件。分配于讀書的時間不太多,有時間閱讀時,在圖書館,發現這本想看,那本也想看,往往同時看好幾本。看書速度又快,看完這本,稍微做了些整理,來不及花時間自己思考如何運用于生活,有哪些感悟,迫不及待的就開始看下本書。就這樣一本本的看,總是很貪婪的盯著下本書,看過的書,即使非常喜歡,也忙到騰不出時間看第二遍。這樣完全不扎實的輸入,現在想想,只能安慰自己,好歹充實了大學生活。之前看過一句話,大意說你讀過的書,會融入你的血液里。但此刻認真回想讀過的名著,讀過的唐詩宋詞,能脫口而出的寥寥無幾。印象更深刻反而是十分觸動我的幾本繪本,小說。
經典的比如《圍城》,《曾國藩家書》《梁啟超家書》《明朝那些事兒》《安娜卡列尼娜》《沉思錄》等等書籍基本只記得大概,像明朝那些事兒聽書時,會想起我曾看過這個橋段。
當時看書完全無章法,逮著哪本就看哪本。后來讀了些書,總覺得不得其法,開始看閱讀法書籍,懵懂的開始主題閱讀,開始一個個的作家,讀他們的全部著作。比如日本的渡邊純一,川端康成,村上春樹,東野圭吾等人,把圖書館能搜羅到的他們的書籍,都讀了一遍。大三開始畫思維導圖,亂七八糟畫了近百頁,卻總是沒有規劃出時間,整理成文字筆記。沒有特意規劃時間,培養這個習慣,就這么拖到了現在。
2,寫作耗神耗力耗時間
如小標題,讀書容易,寫不易。本能的趨利避害,避重就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