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打算多帶娃出門見識見識花花世界。初步打算分幾個系列打卡,像公園游、郊區游、商場游、樂園游、機構游之類。
三月乍暖還寒,適宜先搞搞室內活動,所以本月將目標鎖定在了早教機構。一方面大人學習機構的教育理念,看看有沒有什么值得借鑒,另一方面孩子換個環境玩耍,體驗一下早教環境,萬一有合適的報名學習也算事先預習。
住地附近早教機構有不少,規模較大的就有四、五家。上周末正好碰到了**寶貝做推廣體驗課,于是迅速報名。
課程時間是在11:15,通常這個時段娃都在吃飯睡覺了,雖然不是很合適,但是沒辦法調整也只好硬著頭皮去了。
本以為這應該是沒人愛去的時段,沒想到,到了門店,發現門口已經擺滿了兒童推車,大廳里人聲鼎沸,大人小孩擠得滿滿當當。看來大家學習熱情很高啊。
擠著在門口換鞋套、門口的工作人員聽說是上體驗課,也沒多廢話,找來了之前聯系的老師,老師也是簡短幾句,迅速給了貼紙、安排了教室便不見人影,擔心被安利?人家都是忙的不行,根本沒空理你!讓本還擔心不好應答推銷的老母親倒是生出了幾分失落。
還好娃迅速投入對新環境的探索,在撥拉了幾把串珠、翻了幾本繪本,推倒了帳篷后,愉快的步入教室。
教室有幾十平米大,空間不小,就是撲面的熱風感覺有些難耐,讓尚處在冬季著裝中的我們感到有些違和。沒有窗戶也有點憋屈,不過想想在這種位置想找個有自然光的大空間也確實奢侈了些。
教室里有些高高低低的木質攀爬架、滑梯之類的,這種游戲正是娃最近在游樂園里愛玩的項目,雖然被地墊無數次險些絆倒,但也是不亦樂乎的爬上爬下。
實話說,這里的設施安全性真的讓人擔心,鋪的地墊和設備總是不貼合,形成無數小路障,對于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真是障礙多多,還有橫七豎八放著的各種設施也時時可能給踉蹌走路的孩子帶來傷害。
沒玩多久,老師開始招呼上課了,二十來歲的一男一女,熱情的拍著巴掌唱著英文歌把大家往中間聚攏。這節課是rolling & rock,前半節課總結下來就是各種滾小球,從地上、器械上…….
觀察下來,老師很賣力,家長很努力,孩子嘛,一半比較配合,能在家長的帶動下,按老師要求完成活動;另外一半,基本游離在課程外,或者玩自己的、或者干脆哇哇大哭。
不知是初來乍到的陌生,還是覺得活動沒勁,亦或是受到其他設備的吸引,娃在配合了最初大概5分鐘后,果斷放棄教學活動,開始了自我探索,比如坐滾球用的小滑梯,搶別人手里的球,把別人扔了的球趕緊收集起來拿走…….
在這樣持續了大約半節課后,感覺已經玩遍全場的娃,終于表示已經對這個教室興致缺缺,要出去逛了。在經過幾番勸阻誘導無果后,媽媽只好趕緊把她抱走,以免影響別人上課。
周圍其他教室溜溜,好奇的看看別人在干什么,有做手工的、畫畫的、玩樂器的以及做游戲的,不過都是匆匆一瞥,而回自己的教室,娃卻是再也不肯的了。
人生第一堂課就這樣草草結束了。娃用腳投票表示了態度,媽媽回顧起來,有如下印象:
一、從無到有的適應課程,可能需要很長時間,起碼娃不是自來熟的人,難怪這種課要上百節買起,不從盈利角度考慮,只說適應習慣,就恐怕要若干節課,想看到點成效,肯定得幾十節課后。這里沒有我們成人的速成、干貨,只能耐心引導、等待,靜待花開。算是加強版的家庭教育,至于性價比,估計依個人看法收入水平不同,會有很不同的評價。
二、不僅是對孩子,上早教課更是對大人的考驗。不同于平時只要照看吃喝拉撒,頂多再注意點安全,高興了陪娃聊兩句的“教育方式”,此時的老母親配合著老師的指令、拉著孩子上躥下跳,既要關注教學內容,也要看住防止危險,一節課下來娃不知累不累,娘可是累了。
三、關于課程安排:偶爾聽一節課,實在不好評判,只是覺得人太多的課,確實效果不佳,因為老師根本照顧不過來。話說當這些老師也是真不容易,屬于腦力和體力兼俱的工作。
不過老師講英文是否噱頭成分居多?處在這種老師忙著招呼、家長忙著應對,孩子仿佛小木偶般沒時間反應,只能機械跟隨的氛圍中,能有幾句灌到孩子腦子里?存疑中。
說了眾多貌似是缺點的感受,但是不是娃就真不喜歡呢?最后插播花絮:課后在大廳安排了人偶唱歌送別環節,我們反應過來時,人偶已經被大小朋友層層圍住,本想著在邊上湊個熱鬧就行,哪知娃直接鉆過人群,沖到人偶腳下,拍拍人家大腿、扭動起身體與偶共舞,完全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