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謂幸福,生活本就是痛苦—觀《找到你》有感
標題想了一個沉重的標題,電影也看得讓人糾結、看到高潮處,淚珠也在眼眶中打轉。影院看電影當天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可以說是無比幸福,因為跟一位網友小姐姐第一次見面是約去看電影,我不知這代表什么。當天我的心是真的激動了。
在網上我們聊了很多,但見面反而無話可聊,面面相覷了。大腦里一片混亂,說話驢嘴不對馬尾,特別尷尬。這樣也就算了,更讓人可氣的是買了桶爆米花,還被自己馬虎給打翻了。雖說小姐姐沒有嫌棄,但在其印象中已是大打折扣了。
在這里也想給小姐姐道個歉,希望她能原諒我的貌失。現在想想太丟人了,網上聊天都覺得不好意思,何況再與之見面。但自己從心里還是想一塊再去看電影。
電影開場選擇了一個事故發生后的片段,李婕(姚晨飾演)背對觀眾,發瘋似的在找東西。這段故事就奠定了整個電影的基調,糾結、痛苦、壓抑、暴力、絕望,充滿了懸念。
鏡頭很快回到事發前一天,李婕(姚晨飾)是位律師,職場女性的干練自信從她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西裝革履、小步快跑,在處理著一件男女離婚的案件。
原告是位家庭主婦,把工作辭去 ,一心一意在家相夫教子。后來丈夫出了軌,準備想跟女人離婚,以原告沒經濟來源為借口,爭奪小孩的撫養權。李婕是哪位丈夫的受理律師,只顧打贏官司,對原告的苦苦哀求無動于衷。這件事看上去與故事主線無任何干系,但拋出了一個普遍問題,已婚育女性的處境。
看似內心強大,所向披靡的大律師,實際上光鮮背后也是傷痕累累。前夫田寧(讓我想到了一位企業家)是個媽寶男,非常大男子主義,為了爭奪孩子撫養權也是吵得不可開交。與客戶喝酒,客戶是個猥瑣男,摸她大腿,手還一直往里伸。她只能笑臉面對,委婉拒絕。回家第一個動作不是看女兒,而是找保姆孫芳(馬伊俐飾)給她做的解酒飲料。發現杯子是空的,叫人不應。這才發現不對,至此,尋女之行拉開序幕。
李婕先是根據快遞單的線索找到了孫芳以前的室友,是位陪酒小姐,孫芳以前也是。穿著暴漏的艷服,以摧殘自己的身體和尊嚴,來取悅男性和他們的錢包。通過陪酒小姐的線索找到孫芳老鄉,通過老鄉了解到了孫芳艱難困苦的過去。
一位打工妹不過是想過上普通女人的生活,擁有自己的愛情,結果在婚禮上被新郎朋友猥褻,反抗時又被新郎拳打腳踢,即使懷了身孕也常常被毒打。之后生下了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女嬰珠珠,丈夫可能覺得是女娃,沒必要去醫院做配型,放棄了對女兒的治療。
為了給女兒看病,孫芳做了最后的努力,最終還是交不起住院費,而被醫院掃地出門。當出院那天,住進自己病房的卻是李婕的女兒多多。一個是哭天喊地救女兒,一個是笑語盈盈慶幸自己找到了一床難求的病房。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下,孫芳萌生恨念,把自己命運的不幸轉嫁到了李婕母女身上。就在這一瞬間,讓淳樸的打工妹,孤注一擲,去觸犯法律。
讓我掩卷深思的是孫芳誤殺前夫那段,或許在觀眾眼中,那只是增強故事的悲劇效果,讓故事變得更加曲折壓抑。但實際上跳出電影,比比皆是。這種事情可能就發生在你身邊,即使沒有相信也會有人跟你講過,我身邊真實故事,男主是小學同學,很早就退學。在外面游手好閑,吃喝嫖賭抽,五毒占全。但娶了個老婆,吃苦耐勞,自己打工賺錢,照顧孩子、供養公婆。每次回到家不論高興與否,看老婆不順眼就拳打腳踢。還限制老婆的自由,村里調節了好多次,還是無任何見好的進展。故事情節不想再往下述,如果添油加醋也能拍成部不錯的電影。
不論是我們身邊的還是電影中的孫芳,她們都不是惡人,恰恰相反,她們都是善良膽小的普通人,但最終以暴制暴卻成了她們生存的唯一出路。
孫芳的故事,很多片段都不忍去看,分外揪心。這種悲劇,每天都會出現,都有發生,無時無刻不是在這塊土地上上演?
在尋找孩子的路上,李婕在查找線索,想著孫芳的怪異處之時,猛地想到了,他帶孫芳和女兒多多去海邊玩的美好場景,
他打你呀?
那倒不至于。
那為啥離婚?
我們現在這樣不也挺好 。
這段對話后孫芳有所想。李婕讓她看到,作為女人完全擁有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
憑女人第六直覺,知道了孫芳去了那里。最后在游輪上找到了孫芳。最后與孫芳面對面時,她沒有說:“你為什么這樣對我”,而是發自肺腑的說了句“對不起”。
一句“對不起”化解了所有的矛盾和痛苦。孫芳把多多歸還了李婕。孫芳心口的大石已落下,欣慰于李婕對她的理解,但茫茫苦海中,已找不到岸,除了縱身一跳,已無路可選。
女性電影,多多少少對男性都有些歧視和妖魔化。《找到你》的點睛處塑造了張博( 吳昊宸飾)這個人物形象,他是小混混,無所事事,以拉皮條、放高利貸為生。但卻有情有義。一個邪惡和正義的為綜合體的這么一位男性。這個人物很耐人尋味,模糊了好人和壞人的界限。
張博被警察抓到后,曾這樣抱怨,我怎么這樣倒霉,她比我更倒霉。倒霉,是說自己與孫芳的愛情倒霉,后一個倒霉是講孫芳的命運。很多時候,兩個惺惺相惜的情侶,不忍自己喜歡的人遇到危難,寧愿觸犯法律,也要把事情做下去,明知前面是萬丈深淵,也要縱身跳下。來證明對真愛的執著。
電影一直在說一個悖論。李婕拼命工作,賺更多錢,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但陪伴女兒的時間卻很少,導致女兒分不清誰是媽媽。孫芳愿意為孩子付出一切,但受困于經濟狀況,無法給予孩子更好的生存條件。影片開頭的原告,為孩子而辭職,失去經濟來源后為撫養權的問題喪失了競爭力。
不只是她們3位,影片中,陪酒女、早餐店老板(孫芳的老鄉),李婕的婆婆。所有的女性都是不幸的。她們對抗的不僅僅是生活中的挫折痛苦,更主要的還是外部文化對她們的無形壓力,這種在男人身上卻是少之又少。
悖論在影片結尾被李婕說了出來,“這個時代對女性的要求很高。她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拼盡全力,卻也無法成為完美的母親。
一位涉世不深的男生去評論女性電影,終覺不妥。是不想去寫的,但是為了一個承諾。構思一周,終于完稿。
最后用日本詩人宮澤賢治的名句結尾,”在全世界變得幸福之前,沒有個人幸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