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都有局限性。
人本身是一個信息處理系統,身體就像是計算機硬件,相貌雖千差萬別,可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軟件,即我們的思想。
決定我們對生活處境感知的思想,來源于我們接觸到的信息,以及處理這些信息的方式。對世界的感知對我們自身影響之大,有時候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同樣剩下半杯水,樂觀的人高興地認為“感謝上帝,還剩下半杯!”悲觀的人則很不愉快“怎么就只剩半杯。”
在信息不發達的社會,幾百人的村落就是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全部世界,判斷一件事情,往往周圍十幾個人的態度就能左右甚至決定我們的看法。
在信息極度發達的現在,信息呈現指數般增長,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借助媒體來了解整個世界,編輯們挑選的熱門新聞占據了我們的注意力,似乎整個世界都在圍繞這些事情轉,我們錯把媒體供給我們的“擬態環境”當做“客觀環境”,并對此作出反應。
無論在信息極不發達的傳統社會,還是現在的新媒體時代,我們都生存在一個小小的世界中,不能夠接觸到生活的全部。
二
只要存在選擇,便必定呈現不出全貌。因為選擇本身同時是淘汰的過程,選擇某些東西必定會放棄某些東西,選擇后的那部分才是我們每個人真正棲居的世界。
對于任何一件事物的理解,我們要結合自身的經歷、已形成的思想去認知,差異由此產生。
魯迅先生曾說紅樓夢:“但就命意,因讀者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西方也有類似的說法,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兩種說法都極有智慧,因為他們都看到了每個人心中差異化的小世界。
三
所謂“原諒”,即先還原再去諒解。只有進入了對方的“小世界”,站在其角度了解事情的整個脈絡,完全體悟后,才會真正去諒解。口頭上泛泛說原諒,內心疙瘩仍無法解開,就不能稱為真正的原諒。
還原別人的想法是一件非常難得事情,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因為別人的不理解而黯然神傷,或者對別人行為的不解而憤懣,過分執著于自己的看法,超脫不了自己局限的“小世界”,又不甘心放下,就會產生煩惱。
《金剛經》有言:“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我們常常執拗于自己的小世界中不能自拔,在別人體悟不到的虛妄中浪費心神。
許多事情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各人生活的小世界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