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一棵百年楓樹,傲然挺立。夏季枝繁葉茂,綠蔭蓋地,撒下一片陰涼。可惱大風呼呼刮時,偶有樹上蟲子往下掉,膽小的可不敢呆樹下納涼。老人家不怕,三三兩兩,輕搖手中扇,紙剪的、草編的,一搖搖到秋。
到了秋季火紅一片,如天邊云彩掉落人間。其他老樹仍郁郁蔥蔥,唯有楓樹是萬綠叢中的一點紅,嬌艷了整個村子。
楓樹果子一顆一顆掉在路上,無人拾掇。更有隨風吹遠的,落地生根。因而村子四面都有小楓樹。和老楓樹一起,綠了春夏,紅了秋,滄桑了冬天。
由于歷史悠久,樹上生長了可入藥的草藥。長在高高的枝上,干上。如無必要,無人會去采摘,隨它生任它死亡。
遠遠地就能望見它守護著村子,村子名叫湯家山。坐落在半山腰,位于迎風坡。與對面山之間,一條溪流分隔。鄉村多溪流,溪流隨著山勢走低,成就了綠樹成蔭。
溪水清凌凌,農民在引水灌溉,婦女、女孩兒們在溪邊洗衣裳,也有孩童在戲水,捉螃蟹,撿溪螺。
山巒疊翠,曉日曈曨,參差相倚。日出東方,白茫茫的霧從溪澗中升起,在崇山峻嶺中,在山澗中,宛如仙境,美不勝收。?
房屋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傳統的木屋,柱石上屹立著柱梁,多為三層建筑。第一層日常起居地。廚房、大堂,廚房與大廳之間另開一廳,此處置柴火,接水木桶。大廳兩側皆是臥室。第二層是倉庫,糧倉。第三層低矮,家中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此處放著預備的棺木。
瓦片的屋頂,壓著疏密有序的磚頭。大臺風來了,風總在白日醞釀,夜里狂暴,不夠結實的屋頂,只聽嘩啦啦響,瓦片飛走一大片,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叫人生生挨到天亮。
為此每次臺風將登陸時,糧倉的房頂上總是預先蓋上不漏水的塑料。臺風過后大人修屋頂,小孩撿被風吹落的樹枝當柴火,忙得不亦樂乎。
就地取材,家家戶戶所用柴火都取自山上。攜上一把砍柴刀,嘿呦嘿呦上山了,膽大的單干,膽小的找同伴。助燃的柴火則簡單多了,干枯的蘆葦、茼蒿、松枝等都是好東西。又植樹造林,雖處半山腰,從無山體滑坡。
湯家山盛產竹。家家都有自己的竹林,筷子是自家削的竹筷,技術好些的則圓潤,次些的則有些凹凸不平。竹筍是美味佳肴,竹筍葉則是包粽子的材料。竹枝可做掃帚,年久的竹子劈成兩半,更是接水的利器。一節接一節,不管多遠,總能把水輸送到需要的地方。更有大大小小的手編竹籃,使用甚是便利。
每年冬筍生長時,主人家會在自己家的竹林里,在長勢好的筍旁邊插上樹枝,表明“此筍當竹種,不可挖”。各家的竹林除外,山上更有種類繁多的野生竹。其中,最美味的莫過于一種筍葉帶毛的竹,鮮嫩可口,美味無比。
飲用水引自高山泉水。一小股清流從石縫中緩緩流出,形成一汪清泉。泉眼蓋上,避免葉子等雜物落入水中。用接水管子接往各家木桶中。接水的大木桶,底部開個小口子,插一小節竹節,引水外流,保證木桶里的水是活水,又經過沉淀,清澈見底。
家家種水稻,地處丘陵,皆是梯田。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水牛拖犁、耕田、播種、插秧、除草,春種秋收,安居樂業。
一年四季蔬菜是自家所種,按時令而來,山上野菜更是珍饈美味。有人家養豬,有人家放羊,雞鴨卻是各家都有散養。
山上野果種類繁多,是孩童們的快樂天堂。
取之于山還之于山,與清風明月作伴,其樂無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