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做完了動作,行禮,下場,站在等待席上,等著宣布比分。
汗水順著額角流了下來。
“17.0分。”廣播說。
他情不自禁地輕聲“歡呼”了一聲。
他順著過道往賽場區外走,他的隊友們已經把他圍住,紛紛發出贊嘆。
他略帶羞赧地笑了。
最后,他以第4名的成績進入決賽,并在決賽中再次取得第4名。
2
“他”是我兒子。
從一年級開始,被老師選中,開始練習健美操。
他今年四年級了。
這將近四年的時間里,開學期間,每周訓練5天;寒暑假還都要各集訓至少10天。
他一開始被選中,“就是因為柔韌性好,男生中很少見”。
我和他媽媽都不知道他怎么天生柔韌性就這么好,沒有任何訓練,直接就能橫叉。
他的短板是協調性,而如果想跳好健美操,全身的協調和節奏感是至關重要的。
老師覺得他先天條件太好,而現實情況是,能跳健美操的男生太少。
“帶著練吧。”老師們說。
于是乎,寒來暑往,日復一日。
由大眾健美操轉為競技健美操。
由集體健美操項目轉為單人項目。
去年,北京市比賽,他在單人項目中出現失誤,位列第9名,而前8名就能取得“名次”。
今年我們跟他“商量”的目標是進入前8名。
最后他位列第4名,已經算是超額完成目標了。
我們這些家長觀戰久了,也看得出些門道。前3名實力確實強大,形成了第一方陣。
說白了,就是現階段“實力不可撼動”。
所以,盡管我心里說“蠻好了”,但是嘴上還是說:這幾個跟你同年級的孩子,會一直是你的“噩夢”。
3
比賽前,兒子說“緊張”。
我們安慰他,讓他“放松”。
但是我知道,這談何容易。
我都四十歲的人了,有時候要去面對觀眾(比如做呈現,比如年會時唱歌),上臺前也會緊張。
何況一個十歲的孩子?
想到他小小年紀就要獨自去面對這些:訓練、比賽、壓力、失敗、失望、失落,雖然有的時候難免會心疼他,但有時候又覺得這些經歷會對他的成長有幫助。
雖然嘴上說:你盡力就好了,但是心里難免功利地希望他取得好成績,拿第一才好呢。
4
他也抱怨過,訓練占用了太多時間,他沒法兒像同學一樣玩兒。
作業多時,他也抱怨:“累得像狗一樣。”
偶爾有機會,我能看上幾眼他的訓練。
比賽場上展現出的整齊劃一、或柔美或剛勁的動作,在訓練場上被拆解成機械的無數次的簡單重復。
我當時想,他偶爾抱怨甚至想放棄,真是太自然不過了。
5
人到中年,常常覺得困惑。
所謂“四十不惑”,是圣人的境界。
對工作、對生活,時常感到無奈,有時成為別人眼中的loser。
看到兒子的成績,我在想,是不是有些需要簡單重復的事,我沒有去做?
我抱怨接送孩子做家務占用太多時間,我卻把好不容易空出來的時間交給了美劇和杯中物。
面對有些機會時,我是不是自己心里先認慫了,認為“我根本沒有機會”?從而沒有努力到最后一刻,聽任事情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
我對兒子說:他的人生還長著呢,總有很多事情要獨自去面對。
我的人生過半,后半程怎么比?歸根結底,有些事情也還是需要獨自去面對。
遇事別慌、總結失敗、忍受痛苦、抓住機會、……成功會在前邊等著。
我以兒子取得的小小成績為榮。
我希望,有朝一日,兒子也能為老爸為了某個目標努力奮斗而后達成目標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