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隨著閱讀的推進,作者在書中展現了更多的人生和實例,來表明,人在追求勝任感中,產生的防御,退縮,回避,隔離等策略,在治療師的抽絲剝繭中,一一呈現。
? ? ? ? 為了更好地呈現,作者時常用兩個有關聯的例子去做對比,有時咨客行為極其相似,結論和治療方式卻大相徑庭。比如第七章中趙瑪凡和伍獨形,兩個人都屬于父母要求前去診療,和父母關系僵持,但結論完全相反。
? ? ? 十七歲的趙瑪凡,成績很差,沒什么朋友,故意違反校規,故意激怒父母,因而被父母強制要求去進行診療。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避開了他試圖以隱匿攻擊來激怒咨詢師并將關系引向他同父母之間關系翻版的努力,并努力將希望了解他理解他的感覺傳遞給趙瑪凡。隨著治療的推進,趙瑪凡從中獲得了幫助,但治療師同時也能清晰地看到,對于咨詢師溫柔的,與其熟悉父母不同的態度,引起的是趙瑪凡的阻抗。因為本身這種態度,對趙瑪凡的以往的勝任感就是一種挑戰。這讓我想起兒子在五歲左右,每晚都會用焦躁和我們對抗,一直到觸發我們的怒火他再哭鬧一番才去睡覺。看似無厘頭,但熟悉的模式意味著可控的安全感,也意味著孩子在這種模式里獲得了勝任感。
? ? ? 伍獨形則是另外的情形,他不和父母聯系,看起來叛逆又落魄,但他對自我有清醒的認知,對日后的發展也有方向,盡管他的價值觀和普世以及治療師個人的價值觀看起來差異很大,但這沒有妨礙治療師對他做出正確的判斷。盡管伍獨形在和父母的鏈接上存在問題,并且有退縮回避行為,治療師仍然建議父母去支持伍獨形繼續學業,并支持他探索適合他自己的路。這個例子讓我感覺需要警惕自己以自己的價值觀去先入為主,因評判而妨礙正確的理解。
? ? ? 第八章貝宜器又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他因不能適應工作而被工會強制建議咨詢,因此帶著滿腔不被理解的怒火和害怕失去工作的恐懼。這個例子的吊詭之處在于,他將他在工作上的失敗歸因于他的一個同事,然而層層抽絲剝繭之后,發現他挫敗真正的根源在于他無法面對他脊椎癱瘓的兒子。真相揭露的那一刻,作為讀者會覺得匪夷所思,因為存在明顯錯誤的邏輯歸因,而貝先生自己卻看起來對此毫無覺察。
? ? ? 但認真回想,周圍的人,我自己,在某些時候,同樣也會做類似的事情,只是可能不像貝先生這種情形如此嚴重。潛意識和幼年錯誤模式的驅動,遠比我們以為的理智,力量要巨大得多。只在乎程度差異,是否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