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羅輯思維又上了一款新品,叫“馬徐俊說雜志”,到現在為止,得到上面講投資的、講商業的、講科技的、講音樂的、講職場的一大堆,讓人眼花繚亂。一開始還覺得新鮮,內容也挺不錯,但現在一大堆信息撲面而來,我們面臨的就不是知識匱乏的問題,而是陷入了選擇性障礙的“陷阱”——這么多好內容,注意力有限,這到底該如何選擇?
其實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先別急著去回答,而是要反過來再問自己幾個問題。
1.你缺什么?
有些人三觀不正,覺得自己懂了很多道理卻依然迷惑,那就應該選一些觀念打磨和成長激勵方面的。有些人行動力差,那就找一些早起、晨讀社群加入,用集體的約束力改變自己的習慣。有些人做了很多事情,卻始終難以突破進入更高一個層次,那就訂閱一些拓展視野、提高認知的服務…所有選擇,都應該有很強的針對性,針對自己最缺乏的進行系統學習,才不至于讓花費的注意力白白浪費了。
2.你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是漫無目的,那就沒必要糾結,怎么選都行,圖個開心就好。如果你的目的是獲得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在職場或創業過程中實現某個目標,那就有針對性地選。這和第一點不同之處是,欠缺的,不等于急需的,打個比方,我英語、編程、投資、運動啥都不行,啥都欠缺,那是不是要都選呢?肯定不是,你得知道自己目標在哪里?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哪些能力?我正好缺哪些?當你搞清楚這些問題,自然就明白自己的選擇了。
或許你會說,我不選擇總行了吧。對不起,當你隨波逐流的時候,“不選擇”其實也是一種選擇,只是這種選擇更為隱蔽罷了。“不選擇”是因為你害怕改變,你想以一種更為穩妥的方式生活,但這種你自以為是的“穩妥”就真的安全嗎?我看未必,把錢存銀行夠穩妥吧?但通漲會吞噬你絕大部分財富,10年前能買一套房,現在估計只能買個廁所了。10年前的國企夠穩妥吧?但現在你看看,各種鋼老大、煤老大,倒了一大片,就算是銀行、石油,現在的日子也不是當年能比的了,再往以后想,這些行業到底還能活多久?把“不選擇”當成一次選擇去思考,也許你會恍然大悟,這并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其實,當別人給出一道題目,再給我們幾個選項的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把它當作一道選擇題去做。但實際上,如果養成了深入思考的習慣,我們隨時可以把它當一道問答題來做。亂花雖然迷眼,但只要我們稍微具備一些思考判斷的能力,即使入坑也很容易爬出來。所以,不論是被別人“給出的條件”的限制,還是被自己“以偏概全”所限制,都是需要我們自己盡力擺脫的束縛,而學習和思考正是擺脫這種束縛的最佳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