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5分鐘,解決一個商業問題。歡迎收聽,《劉潤·5分鐘商學院》,實戰篇。
又到周五了,昨天,我們學習了“欲望”和“需求”,欲望,是人類的底層動機;需求,是實現欲望的方式。今天的“讀拳譜”,我想跟你聊一聊,在確定需求的時候,你需要注意些什么,以及如何挖掘用戶的真實需求。
你的公司要研發一款新的電腦屏幕,于是做用戶調研。用戶說:分辨率高一點,屏幕大一點,不傷眼睛。那價格呢?用戶說:好東西,價格貴點沒關系。于是,你根據用戶調研加緊研發,終于把新款顯示器推向了市場,結果 …… 用戶抱怨功能多而無用,還貴,轉身去買競爭對手的便宜款。你非常苦惱,怎么辦?
要解決這個“怎么辦”的問題,我們首先要理解它的本質。這個問題的本質是,用戶大多數時候并不知道他們需要什么。你做用戶調研的時候,他們沒有騙你,但他們告訴你的,并不是“需求”,而是他們“自己設計的產品”。
概念:需求不是用戶自己設計的產品
什么意思?我舉個例子。
福特說,如果我問用戶:你們有什么“需求”,他們會說:更快的馬。
但是,更快的馬是“需求”嗎?更快的馬不是需求,是“產品”,是用戶自己設計的,自認為能夠滿足自己需求的產品。
那什么才是需求?“更快的馬”背后隱含的,“高效到達目的地”,才是用戶真正的需求,只是他們說不出來而已。
就算你找來一匹確實更快的馬,就算用戶也確實滿意而歸,“更快的馬”依然不是用戶的需求。我們只能說,OK,這個用戶是個還不錯的產品經理,他“自己設計的產品”,滿足了他自己的“需求”。
而福特呢?福特是比用戶更好的產品經理,通過設計“汽車”這個產品,更好地滿足了“高效到達目的地”,這個真正的需求。
更好的產品經理都明白:任何產品,都不是需求本身,而只是用來滿足需求的工具。大多數客戶都提不出“需求”,都只能提出他們認為能滿足需求的,“自己設計的產品”。
服務員問你:您想來杯什么茶?你說:普洱。要記住:普洱是產品,不是需求。那你的需求是什么呢?你的需求多半是:能降血脂的、不那么難喝的、價格也能接受的飲料。
如果這個服務員理解用戶“自己設計的產品”,和真正“需求”之間的差別,就會接著問:我們有一種新茶,比普洱降血脂效果好5倍,而且口感更醇香,價格一樣,您要不要試試?也許你真會試試。
這個服務員,是比用戶更好的產品經理,她通過推薦一款新茶,更好地滿足了用戶真正的需求。
理解用戶“自己設計的產品”,和真正“需求”之間的差別,是如此地重要和必要,因為,大多數用戶不但不擅長設計產品,有時他們還會撒謊。
有個航空公司調查:您買機票首要考慮的因素是什么?最多的回答是:安全。但你去調查一下實際銷售數據,卻發現首要因素居然是價格。用戶以為自己最關注安全,但其實是價格。他不是故意撒謊,他真的以為是,但實際并不是。
運用:
那怎么辦呢?怎樣挖掘用戶真正的需求呢?你可以試試,把“用戶調研”,拆解為三個步驟:提問,深挖,設計。
1) 提問:凝聽用戶自以為的“需求”。
用戶的“需求”還要不要聽呢?當然要。
比如你問:您對裝修風格,有什么需求?用戶可能會說:亮一點,像陽光房那樣。你要認真聽,但你心里要明白,“陽光房”不是真正的“需求”,那只是用戶“自己設計的產品“。
2) 深挖:分析真正的“需求”。
這時,你要多問幾句:多加兩扇窗你會覺得亮一點嗎?把墻刷成白色會有幫助嗎?多裝一些日光燈或者燈帶呢?把墻換成落地窗呢?
這些假想的產品設計,會幫助你深挖用戶說“亮一點,像陽光房那樣”時,背后真正的需求。
3) 設計:做比客戶更好的產品經理。
基于深挖的真正需求,你設計了一個三面落地窗的大客廳。客戶欣喜若狂。這時,你應該慶幸沒有真做一個陽光房,因為你是比客戶更好的產品經理。
今日得到:
添加到知識賬本
劃重點
1. 產品,是用來滿足需求的工具。大多數情況下,你問用戶的“需求”是什么,用戶回答的是“自己設計的產品”。
2. 大多數用戶真不會設計,甚至他們還會撒謊。
3. 那怎樣找到真正的需求呢?1)提問:凝聽用戶自以為的“需求”;2)深挖:分析真正的“需求”;3)設計:做比客戶更好的產品經理。
有很成功的產品經理說:一定要聽用戶的!也有很成功的產品經理說:千萬不要聽用戶的。你覺得他們的觀點矛盾嗎?為什么?
歡迎你在留言區分享,與大家一起,過過招。也歡迎你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常被用戶“欺騙“的朋友,幫他們做比用戶更好的產品經理吧。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CEO,這是你在商業道路上成長的第75天,期待你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