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卡洛·羅韋利
離開物理專業也快有10年的時間了,這次拿起這本書想來一次怦然心動,卻發現很多東西已經撿不回來。
而且書很薄,是從加入讀書群以來看的最敷衍的一本了吧。
(一)
提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他提出“引力場”和”空間“是同一種東西。空間不再是一種有別于物質的東西,而是構成世界的“物質”成分之一,一宗可以波動、彎曲、變形的實體。
記住,空間是可以彎曲的東西。
(二)
20世紀的物理學兩大支柱,一個就是上面提到的廣義相對論,一個就是量子力學。這兩個理論都告訴我們,自然的細微結構要比我們看到的更加微妙。
(三)
這節講人類對宇宙的認知過程。從一開始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后來逐漸天圓地方,再到后來知道了地球是圓的,然后圍繞地球有行星旋轉,又認識到太陽才是中心,再后來原來這只是銀河系的一個小點,銀河系之外是整個太陽系,而太陽系外面又有很多個“類太陽系”。這樣看下來,我們小的連塵埃都不如。所以以后有什么大事,可以想一下我們相對于整個宇宙來說,是多麼的渺小。
(四)
我們看到的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和中子則由更小的例子——夸克構成。夸克能夠跟質子和中子里黏在一起,還需要一種”膠子“的粒子。所以,我們身邊所有的物體都是由電子、夸克、光子和膠子構成。這些構成了物理學中所講的”基本粒子“。
(五)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這兩個理論不可能同時正確。(然而太久沒有接觸物理了,不知道怎么去解釋)雖然這兩者能夠解釋和延伸出很多正確解釋物理世界的理論,卻無法同時運用。再到后來,有了”圈量子引力“這個研究方向。它試圖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起來。
(六)
解釋了熱是什么東西。原來一個東西發熱僅僅是因為其中的原子運動速度更快。原子核原子團組成的分子處在不斷運動的狀態中,它們快速運動,震動,跳躍......冷空氣之所以冷是因為空氣中的分子跑得比較慢。
我們也都知道,熱量總是從熱的物體跑到冷的物體上。這個過程為什么是這樣呢?為什么不是相反的呢?一個叫玻爾茲曼的人提出,這是隨機的。也就是說有可能熱量會遵循熱到冷的傳遞,也有可能是冷到熱。這只是一個概率問題。
(七)
好奇心,是驅動人類進步的動力。
這章說了很多,沒看懂。
說到人類可能在這個星球上存在的時間會很短暫,相對于很多物種來說。因為人類作為一個智慧的物種,對于現在對地球的虐待都選擇把頭埋進沙子里,有些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