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春的旖旎,迎來夏的絢爛。仲夏之際,中國共產黨走過101個年頭,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從過去奔涌而來、向未來逐浪而去。現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
組織部門和組工干部應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拿出新辦法、提出新思路、創新新機制,去解決新難題、應對新風險、戰勝新挑戰。不斷提高組織工作質量,為我區創新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
瞄準“突破點”,開創基層黨建“新格局”,突出一個“新”字
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營造濃厚的黨建引領、服務群眾、共建共治的和諧氛圍。著力構建一核多元、協調有序、各方參與、保障有力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系。
開拓城市黨建新格局。按照“每年建一批,三年上臺階,五年大變樣”理念,以“1238”行動為重要抓手,實施“5×10”路徑圖,深化“社區點單、鎮街下單、部門響應”工作機制,利用在職黨員“雙報到”機制,推動機關黨員干部,在服務中提升專業能力,構建“以區委為中心、輻射鎮(街道)、覆蓋各領域”的黨建工作新格局。推廣黨建品牌新經驗。我區持續發力,鍛造了一個又一個戰斗堡壘,繪制了一圈又一圈共治“同心圓”,將先進黨建工作經驗推廣普及,形成輻射效應。大眾議事團“三步十議六提升”模式增強基層治理效能,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將黨旗插進基層治理的“最后一米”,實現“人在片區走、事在片區辦”。提升教育培訓新高度。積極實施“朝陽工程”,落實村(社區)“兩委”干部學歷提升計劃;深入開展“百堂黨課直通車”活動,以“榕樹課堂”、“板凳課堂”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黨的先進理論做法“飛入尋常百姓家”;打造“開放式主題黨日示范課”,推動黨員教育入腦入心,形成“處處是課堂,天天受教育”的良好氛圍。
把準“關鍵點”,展示干事創業“新擔當”,彰顯一個“干”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年輕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希望”,我們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干部“干”字是當頭的,要以“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精神狀態,奮力譜寫組織工作新篇章。
“男兒何不帶吳鉤”,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之“鈣”和安身立命之“本”,要始終牢記對黨忠誠這份初心,增強“四種意識”,書寫組工事業的壯麗篇章;“采得百花成蜜后”,要在“白+黑”“5+2”的工作常態中練就“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難”的本領,永葆“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奮斗精神;“只留清氣滿乾坤”,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不忘“儉”的初心,樹立“實”的使命,恪守“廉”的要求,凈化“交際圈”“朋友圈”“生活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馬不揚鞭自奮蹄”,不做“躺平干部”,拒絕“一般”、遠離“平庸”,做到“極致”、做成“精品”。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敢闖敢試、先行先試;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奮勇向前、奮楫揚帆;以“我本無我,不負人民”的情懷勇擔重任、融入大局。
盯準“發力點”,厚植人才發展“新生態”,強調一個“效”字
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廣開進賢之路,厚植人才發展土壤,讓更多“千里馬”各得其所、才盡其用。
深化改革,敢于“亮劍”激活力。求賢若渴的江城,敢于“亮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為人才工作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將人才工作列為江城區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和單位年度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積極落實《關于加強新時代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聚焦人才引進、培養、評價、服務,深化改革、優化環境,著力構建具有江城特色的人才政策體系。唯才是舉,廣納英才添動力。重點深化“博碩學士進江城 助力鄉村大振興”活動,聚焦農業農村人才短缺問題,助力鄉村振興,項目促成陳興漢博士的“禾蟲+水稻+咸酸田”綜合鐘養研究項目落地,推動農業產業發展,農民增產增收。持續高質量推進“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廣東技工”等重大人才培養工程,打造本土人才品牌。提質增效,栽下梧桐引鳳來。做好人才服務工作,幫助人才更密切地與科研機構、“雙創”基地、重點企業對接,形成“創新有平臺、干事有舞臺、需求有保障”的良好機制,持續打造人才引育“強磁場”、做優人才環境“生態圈”。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站在發展新起點上,我們有無比廣闊的天地,無比光明的前景,無比強大的動力。藍圖繪就,號角吹響。新的趕考路上,我們生逢其時,有幸創造著新時代的日新月異、氣象萬千,讓我們以更加昂揚的姿態邁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凝聚共識、賡續奮斗、劈波斬浪、勇毅前行,交出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優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