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義
過程能力指數是指產品質量標準與過程能力的比值,即Cp=T/B=T/6σ≈T/6s
其中,T為公差上限Tu-公差下限Td,B為過程能力,σ為總體標準差,s表示樣本標準差。
過程能力指數也稱為工序能力指數,是指在一定時間里,工序處于控制狀態(穩定狀態)下的實際加工的能力,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說是工序保證質量的能力。
過程能力指數值越大,表明產品離散程度相對于技術標準的公差范圍越小,因而過程能力就越高。從經濟和質量兩個方面要求來看,過程能力指數值并非越大越好,應該控制在一個適當的范圍內。
2、過程能力狀態分為受控和失控兩種狀態
3、過程能力指數適用條件:
1)判斷能力指數是否能滿足生產需求;
2)依據過程能力指數所處于的等級,選擇經濟合理的工序方案。
若過程能力指數大于1.67,說明過程能力過剩,且且此時對設備和操作人員的要求也高,所以加工成本大;若過程能力指數小于0.67,說明過程能力不足,產品不合格較高,提高過程能力。
4、具體實施步驟(共8步)
1)確定過程能力狀態;
2)用相關工具確定生產過程是否服從正態分布;
3)計算生產過程均值;
4)計算抽取樣本的標準差;
5)確定生產過程控制上下限;
6)計算過程能力指數;
7)判斷過程能力水平;
8)采取措施;
使用時應注意以下3點:
(1)首先要明確企業的過程能力和質量標準;
(2)必須保證過程處于穩定狀態;
(3)樣本需足夠大,且服從正態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