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其發現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一天,兩人打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只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只鳥。”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只精致的鳥籠。卡爾森笑了:“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從此以后,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只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么時候死了?”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只鳥,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實際上,在我們的身邊,包括我們自己,很多時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掛上一只籠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什么東西嗎?
企業戰略要“順勢而為”
鳥籠效應放在企業里也可以說明很多問題,對整體而言,它可以說明企業的戰略應該和能力相匹配,很多時候應該“順勢而為”,企業有什么樣的能力,什么樣的資源,往往就決定了戰略的大方向。
企業的戰略必須和企業的能力、資源相匹配,不然,看上去很美的戰略實際上是不可能落實,要善于發現企業中存在的類似問題,比如組織結構中是不是有虛設的崗位等等。
管理者要“因勢利導”
看到鳥籠,眾多客人都會問卡爾森養鳥的事情,且卡爾森解釋了以后,大多數人困惑、不相信,這種慣性思維方式反映的是人性的一種弱點。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有必要深刻理解人性,并在工作上因勢利導。
有些企業雖然有齊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但往往很難貫徹下去,管理者應分析其原因,企業的任何目標都要靠人去實現,而“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也有感性的時候,體現一定的主觀性,現代的企業依靠組織職位和權利的傳統領導方式,已不能適應其發展要求了。今天的企業管理者,要想做好下屬的組織、協調、激勵、控制等工作,最好擁有一定的軟性實力。而要具備軟實力,除了一定的管理能力、專業能力和個人魅力外,必須的基本條件是要對下屬的個性和特點有充分的理解。
以崗定人為主,以人定崗為輔
在定崗定編這個重大問題上,有些企業比較盲目、隨意,未經深思熟慮,結果是“決策拍腦袋、表態拍胸脯、事后拍屁股”。對崗位設置這一問題,應該在企業戰略的基礎上,科學、系統地規劃。
以崗定人,是企業定崗定編的基本原則。企業應在崗位配置和人數配置方面做好年度計劃,并做好用人的中長期規劃,既要保證有充足的人力資源去完成相關職能工作,又要避免人浮于事,無端增加成本。
以人定崗,是特殊情況下的權變之策。比如,某些國有企業或政府事業單位,為部分弱勢群體安排工作,再比如,美國的GE公司曾發生一件事情,有兩位高級經理競爭某事業部的總經理。由于二人都是難得的管理人才,決策層經過反復比較和權衡后,最終提升其中一位任總經理,同時為防止另外一位辭職,又特意為他新成立了一個部門,請他擔任該部門的總經理。這種特別的定崗方式是特殊情況下的優選,所以說應該以崗定人為主,以人定崗為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