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一大早,我騎著共享電動車,行駛在鋪著棗紅色油漆的自行車專用道上。立秋后的早晨,空氣不會很炎熱,清爽的風從面龐劃過,很舒服。耳畔是麻雀嘰嘰喳喳的聲音,迎著和煦的朝陽,我準備上班去。
眼前的自行車道上,遠遠的就看見兩個年齡在40多歲的中年婦女,她們正站在道路中間,肆無忌憚地聊著天。隨著我的行駛,距離她們已經越來越近。我趕緊擰響了把手上的車鈴,提示她們我的到來,并期望她們盡快離開這條自行車專用道。
但任憑我一點點地接近,并不斷發出叮叮叮的警示音,兩位大姐依舊跟沒事兒人一樣,繼續討論著她們宏偉的人生理想。越來越近了,我已經本能地開始剎車了,最終,我停在了她們的身邊,用一只腳撐在地面上。為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譴責,我發出了一聲沉重的——哎呀!
“哎呀啥呀!哎呀你***(此處省略一大段極其不堪入耳的臟話)!”這一聲聲尖銳刺耳的咆哮聲,瞬間打破了街上原本的寧靜與祥和。
我當時就被這位大姐給折服了。她是怎么做到秒換狀態的,前一秒還是一位溫文爾雅的都市女性,后一秒怎么就變成殺傷力極強的罵街潑婦了。
因為要趕著上班,我也沒做停留,繼續向前行駛,身后的咒罵聲依然不絕于耳。
后來幾次我在騎車的時候,都會刻意觀察那些走在自行車道上的行人。大部分人的反應都極其遲鈍,我只有從很遠就開始不停地一直打鈴警示,他們才會很緩慢地向邊上挪開一點位置。甚至還有一部分人壓根兒就不管,繼續走他的路,最終只能是我騎到人行道上繞開他們。以至于我一路上總是提心吊膽,雙手必須時刻搭在車閘上,隨時準備捏下。
關于這個問題,我也做了思考和分析。產生這樣的矛盾,主要是外在和內在兩個方面因素造成的。
外在因素是咸陽這座城市本身的問題,多年來交通發展極其緩慢。就說這種自行車專用道吧,大約是前兩年才從人行道中獨立劃分出來的,因此難免部分市民還不適應。很多電動車、自行車依然行駛在機動車最右側車道上;相應的,行人也依舊保留著在自行車道上行走的習慣。這一點在一二線城市應該就好很多,一方面城市交通規劃動手早,也更合理,另一方面是那里的人早就養成了各行其道的良好習慣,這方面矛盾就不那么凸顯了。我以前在北京呆過一段時間,電動車、自行車在路上的效率就很高。臨近的西安也是一樣。
內在因素就比較令人無奈了,比如明明聽到了后方的車鈴聲,但就是不給讓。我想這些人大概是這樣一種心理——反正你也不敢撞過來!這一點不光是行人,那些騎電動車、自行車的跟汽車搶道的,一樣大有人在,大都基于這樣的心理。
從去年一段時間起,包括咸陽在內的許多城市都開始實行路口車讓人的規則,這一點我并不否認,并且也很樂意執行。但實施之后,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被“慣壞了”的行人。明明是行人紅燈,卻仗著車讓人的規則,大搖大擺地過馬路,開車的只能停下來等,導致行車交通堵塞。
還有那些藝高人膽大不怕死的電動車司機,這些人上路前又沒有經過正規的學習,對交通規則一概不知,也不受交規的約束,那還不信馬由韁了呀。在機動車道上來回穿梭,闖紅燈,在最左側快車道上行駛,甚至逆行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了。開車的對待這種人,往往只能是一腳剎車讓過去,再在車里罵兩句就完了。但萬一哪一次沒剎住,騎電動車的往往下場比較慘。生活中電動車與汽車發生碰撞事故的案例,早已不是什么新聞了。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交通事故都是同情弱者的,這種情況下,負主要責任的一定是開車的。這顯然是不符合法律原則的。下面是對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發生交通事故的法律認定原則(敲黑板!)
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機動車駕駛入已經采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損害賠償責任。減輕機動車損害賠償責任的比例按照下列規定執行:
1、非機動車、行人負事故全部責任的,減輕80%一90%的損害賠償責任;2、非機動車、行人負事故主要責任的,減輕60%一70%的損害賠償責任;3、非機動車、行人負事故同等責任的,減輕40%一50%的損害賠償責任;4、非機動車、行人負事故次要責任的,減輕20%一30%的損害賠償責任。
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
非機動車之間、非機動車與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按照《交通事故認定書》或者《事故認定書》認定的各方當事人的責任,按比例分別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摘自網絡)
最近我也在網絡上看到一些類似的案例,最終交警部門明確將事故責任判給非機動車一方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多了,還汽車司機一個公道,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汽車,電動車、自行車,行人,都是路上的一個對象,就應該接受統一平等的交通規則約束。
因此,我在這里發起倡議,希望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們,請認清自己的道路,多些自覺明白的人,少些糊涂蛋。每個人都能走自己該的路,莫去占了他人的道。這樣才會讓我們的城市運轉地更加穩定、順暢,也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更加安全、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