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這種模式似乎太美好,以至于讓很多人對此滿懷憧憬,比如一個企業認為可以依靠自媒體來開辟一條新戰線;一個小店主認為可以用自媒體把線下生意擴大到線上,來獲得流量暴增;很多個人認為自媒體,就是一條通往財富自由的康莊大道!
這個世界上好的東西太多,但有一條經驗應該是永遠適用的,那就是“看起來特別美好的事情,往往沒有那么美好,而看起來非常糟糕的事情,往往也沒有那么糟糕。”
自媒體的宗旨是,每個人都可以發聲,每個人的聲音都應該被所有人聽到,但這可能也只是理想狀態,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自媒體也無法回避競爭機制,而且比想象中慘烈的多。畢竟每個人的時間只有24小時,而僅微信公眾號數量就遠超2000萬了,還不算其他眾多分發自媒體。
很多自媒體原創作者會有兩種強烈的感覺,一種是強烈的辛苦感,因為時刻保持才思泉涌是很難的,難免會遇到找找素材、找找話題的情況。如果要刻意保持產量,撓頭撞墻的情況不會少見;另一種是強烈的不公平感,畢竟是用心之作,而且還是字斟句酌完成,但很多時候看者寥寥,而更多進行簡單剪輯、拼湊的內容的閱讀量往往非常驚人。
辛苦感表示什么呢?其實很簡單,內容還不夠好,功力還是不夠強。原創從來都不是一個純輸出的事情,當你不知道想要去寫點什么的時候,臨時去查看一些話題,去尋找一些熱點,去找刺激一下靈感,這就基本決定了你內容的貧乏性。如果這個過程長期保持在痛苦狀態,我們應該靜下來思考自己的知識儲備了。當然,我們想達到一定的層次,舍棄熱點,領域專注還是很有必要的。
不公平感是否真的就不公平呢?也未必!用戶對自媒體的需求其實很簡單,要么你能提供樂趣,要么你能提供意義。做樂趣相對簡單一些,對用戶喜好和平臺推薦規則研究透徹,再不斷精進標題把握對人性的引誘就可以,內容拼接對這些自媒而言,是合理的,這就是一個嫁接在平臺之上的生意而已。相比之下,給用戶提供意義,難度會大很多,意義包括提供解決方法,提供方向指引,提供動力支持。但能提供意義,需要深厚的積累,并非簡單的一蹴而就。選擇不同而已,并沒有所謂的公平不公平。
但我認為,做有意義的內容比簡單趣味的內容更有未來一些,一方面越是簡單趣味,就越容易被模仿,非常容易被替代;另一方面簡單趣味比較容易吸引眼球,但吸引的人群并沒有太大意義,就比如很多公眾號依靠發紅包,或者送禮品來吸引粉絲,最后被吸引過來的都是摳門貪小便宜的粉絲,一旦沒有了這些,這些粉絲都會作鳥獸散。最后一定,只有讓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才會有長久的動力。
想要投身自媒體,應該還是要保持一定的高傲之心,如果過于依附,會變得喪失個性。你會為了取悅規則,而改變心意吧!會為了點擊量,而做出一些妥協吧!其實自媒體人和自媒體平臺應該是相互成就的關系,自媒體人應該都有獨立出平臺之上的決心,自媒體平臺也可以通過自媒體人的成功,讓更多人看到這條道路的希望。
內容來源:私人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