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黃易先生的巔峰之作《大唐雙龍傳》,有人會在第一時間想起天生喜歡冒險、胸懷大志的寇仲,有人會念念不忘淡泊逍遙、隨遇而安的徐子陵,也有人會談及天下三大宗師與那些風姿綽約的美女。很少會有人在回憶整部書的時候,想起出場不多的宋師道,宋二公子。
煌煌千萬言的鴻篇巨制從一開始就寫明是大唐雙龍的傳記,其他的人都只是陪襯。由于書的篇幅太長,出現的人物也太多,讀到最后的時候除了主角能記起的也就跋鋒寒、侯希白、師妃暄那寥寥可數的幾個人了。
相對于大唐雙龍以及眾主線人物,宋師道在書里扮演的角色僅僅局限于龍套與配角之間。在很多走馬觀花式地看完全書的讀者眼里,宋師道只不過是個路人罷了。
然而我對他的印象卻頗為好些,盡管他到后來漸漸淡出了我的視野,可是他那種詩人般憂郁的氣質卻讓我永遠難以忘卻。
出身在四大家族中的嶺南宋閥,優雅的宋二公子沒有其他官宦子弟那種不可一世、高傲蠻橫的習氣,反而平易近人。他雖然沒有父親天刀宋缺那種不怒自威的霸氣,但卻有種讓人傾心的親和力。跋鋒寒向來目中無人,我行我素,即便是面對高麗奕劍大師傅采林的時候也頗有微詞,然而當他在與宋二公子相處時卻恭恭敬敬,深深為對方那種從容優雅、古道熱腸的魅力的折服。
從區區茶葉中推斷出陰癸派真正藏身之處絕非偶然,宋二公子憑的是玲瓏的心智與思維的縝密。每次當大唐雙龍遇到毫無頭緒的問題,宋二公子總是能幫他們解決。宋缺做事從宏觀考慮,而宋師道卻能另辟捷徑,從微觀著手。任何的蛛絲馬跡都瞞不過宋師道的眼睛,寇仲徐子陵的疏忽向來是由他彌補。試想如果宋二公子生活在現代,一定會是鼎鼎有名、破案入深的偵探。時常出入上流社會沒有讓他變得聲色犬馬、花天酒地,反而鍛煉了他那雙善于識別真假的慧眼與一般江湖客所沒有的對于物品的經驗。
倘若僅僅這些,宋二公子不過是虛行之那樣軍事級別的人物。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是他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與那顆一如既往的真心。
當年在揚州船上邂逅高麗羅剎女傅君婥,年輕的宋師道為之傾心。只此一面,本可以像侯希白般風流瀟灑的宋師道居然為了這夢中情人“守身如玉”,在血氣方剛、年少輕狂時獨行天涯、不近女色。這樣的癡心有人覺得可笑,而我則肅然起敬。
闊別多年以后,當大唐雙龍再次遇到宋師道的時候,對方的眼角卻多了幾絲皺紋,久別重逢的感覺讓彼此感慨萬千,然而最觸動人心的還是宋二公子聽到傅君婥早已香消玉殞時那種絕望迷惘的神態與落寞的眼神。原本意氣風發,本應縱橫天下的英雄在一瞬間生無所戀、壯心不復、萌生退意。對于宋師道來說,既然自己迷戀的人不會看到自己今日明天的成就與榮譽,縱然得了天下又有什么意義?
所以他決定,于中原的事情結束以后,獨自到傅君婥的墳前,在與隔世的心上人相偎相依的幻夢里,了此余生。
沒有人明白宋師道為什么會對一個只見過一面的女子用情至深,沒有人會懂得他那種今生今世只愛一人的癡心。
寇仲在爭霸天下的過程中心猿意馬,侯希白縱橫于萬花叢中,就連徐子陵也徘徊在師妃暄與石青璇之間,朝秦暮楚。只有宋師道一如既往地愛著那個僅有一面之緣的高麗女子,縱然相思的對象芳華不再、黯然消失,又未曾改變。
宋師道的癡情讓每一個讀者看罷都情不自禁地心動、心痛。
假若傅君婥沒有被宇文化及殺害,她恰恰又又為宋師道的一片真心所打動。向來憎恨、仇視漢人的傅采林、從來都堅持漢統的宋缺,會不會允許他們結合?恐怕到時候他們只能雙雙殉情、以死明志,人世間因此又多了一段凄美斷腸的愛情故事。
也許是出于不忍,或者是因為憐憫,黃易先生不沒有讓宋師道一生一世守在傅君婥的墳前。
同樣出身名門、同樣優雅深情的商秀珣進入了宋二公子的視線,在寇仲徐子陵的撮合下兩人喜結良緣。
宋師道一直沒有放棄對亡去的夢中情人的愛,但是那段愛已成追憶。
一個人,尤其是一個男人不能活在追憶里。哪怕追憶再怎么刻骨銘心,哪怕追憶再怎么完美如夢。
單相思的夢碎了,融化在現實的童話里。
從對傅君婥的一片癡心到與商秀珣的雙宿雙棲,是否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而另一個時代才剛剛開始?正如舊隋謝幕,新唐入主?
詩情畫意,如茵綠地,唯有相知代追憶!
嶺南的花開花落搖曳飄搖,仿佛奏一曲土著歌謠,安慰或者祝福從夢中醒來的宋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