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唐朝人魏知古(陸澤人,謚忠)出身于低級官吏,受姚崇(硤州硤石人,字元之)推薦任用,后來雖然兩人職位相當,但姚崇卻頗為輕視他。
后來魏知古升任吏部尚書,負責東都官員的考選任職。姚崇的兩個兒子都在洛陽,魏知古到洛陽后,兩個人仗著父親對魏知古的恩惠,一再要他做這做那。魏知古回朝后,全都稟奏皇帝。皇帝于是召姚崇來,從容地說:“你的兒子才干如何,有沒有擔任什么官職?現在人在哪里呢?”姚崇揣測到皇帝的心意,因而奏道:“微臣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個在東都任職,欲望多而少與人交往,所以一定會去找魏知古求取職位,但我還沒聽到確實的消息。”皇帝是以“丞相兒子應該重用”之類的話來試探姚崇的心意。如果姚崇偏私自己的兒子,一定會想辦法幫他兒子掩飾說好話。等到聽了姚崇的奏言,皇帝信以為真,很高興地說:“你怎么猜到的?”姚崇說:“知古本來出身低微,是微臣推薦他而有今日的榮顯。微臣的兒子無知,認為知古會顧念我對他的恩德,必能應許不情之請,所以一定忙著去求取職位。”皇帝見姚崇不偏自己兒子的過失,于是反倒不齒魏知古辜負姚崇,想免除魏知古的官職。姚崇為他請求說:“微臣的孩子不肖,擾亂陛下的法令,陛下能特別寬諒他們,已經是微臣的大幸了。如果因為微臣而免除知古的官職,全國的官員百姓一定認為陛下偏私微臣,這樣就妨礙皇上以德化育天下的美意。”皇帝答應了他。第二天下詔,罷除魏知古參知政事的宰相職位,改調為工部尚書。
點評:這是一個在面臨被彈劾之下,通過改變了語境成功扳倒政治對手的故事。
首先魏知古告發姚崇兒子仗著之前姚崇對自己的恩惠就要這要那。姚崇是人精,既然皇帝問起來,說明這個事情不是簡簡單單那么回事!而自己兒子是什么樣子自己也很清楚,八成就是別人通過這個事來彈劾自己了!
人精的洞察力已經爐火純青,現在的情況是別人彈劾你了,請問你該怎么做才能扭轉乾坤呢?是知道以后請罪嗎?那無疑會正中下懷!
那要怎么做呢?
首先我承認這件事,但是我承認這件事情的方式不是我有罪,請饒恕我的兒子吧,而是說我的兒子無知,以為別人會知恩圖報,根本沒想過別人會恩將仇報!潛在意思就是告訴皇帝說:我的兒子是有罪,但是你魏知古太不是東西了,對你那么好,你卻恩將仇報!
皇帝內心里的天平自然而然的轉向了姚崇那里了!姚崇大人的兒子是有罪的,可是你魏知古受到提拔而不感恩,反而恩將仇報,你是有何居心?你這樣的人品如果待在高位上豈不是很危險嗎?姚崇大人的兒子要官這個事屬于犯罪未遂是無知者無畏!但你不一樣啊,你人品不好!!!就好比你小時候窮,我多次接濟你,你長大了有出息了,對我的孩子的請托不僅不幫忙反而以此來告發我的家族!是可忍孰不可忍!老實人就活該被別人欺負嗎?別拿老實人不當干糧!
這明明是官二代要官的故事好嗎,應該要被懲罰的好嗎?怎么從姚崇嘴里出來就一下子變成了被小人陷害,農夫與蛇的故事了呢?
其實,這就是改變語境的力量!
我還想起來一個故事說唐太宗有次生魏征的氣,氣的瑟瑟發抖,說要殺了魏征。結果皇后聽說了以后穿戴整齊跑到太宗面前跟他說:恭喜皇上賀喜皇上,正因為魏征的剛直不阿才能顯示出陛下你的睿智英明啊啊啊!賢臣的存在恰恰反映出君主英明不是嗎?君主善于納諫正說明皇帝你從善如流,好事啊!
再比如客戶嫌棄買的東西貴了,你也可以說貴了才說明質量好啊,一分錢一分貨嘛!
②姚崇與張說同時為相,但彼此非常不和,互相嫉恨。姚崇病重時,告誡兒子們說:“張丞相與我不和,而他一向奢侈,更愛好服裝珍玩。我死了以后,他會來吊祭,你們把我平生珍藏的寶物全部陳列出來。如果他看都不看一眼,你們就活不了了;如果他留意再三,你們就把寶物全送給他,并請他寫墓碑碑文,碑文拿到后,立即抄寫一份進呈皇上,先磨好碑石等著,等皇上看完立刻就刻字,再進呈皇上。張丞相想事情比我慢,幾天后一定后悔,想拿回碑文,你們就告訴他已經奏報呈給皇上,再帶他去看刻好的石碑。”姚崇死后,張說果然來吊祭,見了陳列的珍玩徘徊不舍,姚家人完全遵照姚崇的告誡行事,碑文完成,對姚崇的生平功業敘述得非常詳盡,當時的人都認為是一流的佳作。幾天后,張說果然派人來要回碑文,說是辭意不夠周密,想再增減刪改,姚崇的兒子們帶著使者去看石碑,告訴他已經奏報皇上了。使者回去報告,張說很后悔,撫著胸口說:“死姚崇能算計活張說,我現在才知道智力不如他。”
點評:
拿出珍玩來測試家族未來變數
如果沒要,說明早就想取之而后快
要了,說明貪戀財物,但這還不夠,還要留下證據!用珍寶來換取碑文證據,珍寶只是一個引子!利用心智差,來給世人證明自己家族的清白,并得到皇帝親證!你以后想進讒言就得墊量點,我們現在是一起了,告我們就是告你自己
首先投石問路,其次打心智差用珍寶換取碑文證據,綁定彼此之間的利益!
所以我們得到的啟示是:要讓小人不害你,最好方式就是讓自己抓住他的把柄或者跟他綁定利益,使得他不能害你,甚至還得保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