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爆炸的時候,我們想學的知識太多了,所以現在出現了一年讀一百本書的潮流,可真的是在看書嗎?吸收到書中的內容?我們買書是為了看書嗎?買了那么書僅僅只是為了囤書而已,甚至是把書當作枕頭睡覺,再或者是看書沒有目的,一個字一個字地讀,這完全陷入了低勤奮陷阱,以為書讀得越多,知道的知識就越多,那距離牛人的距離也就縮短了。
可真的是這樣嗎?書讀得越來越多,追求數量不求質量,投入時間大,收益小,閱讀效果低,所以不要急,慢慢來,先改變自己思考的系統思維,擁有著底層規律,其實每個行業是想通的,如果覺得隔行如隔行山,那是并沒有發現臨界知識,也就是底層最本質的規律。
在看一本書的時候功利性讀書,其實功利這個詞很好啊,做某一件事情有目的性,是想獲得非常大的收獲,而你不功利讀書,你永遠都不會主動去了解你正在看的這本書是講那些內容,怎么講每章內容串聯起來,發現書中的高價值區,并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來。
這一過程的訓練不是一下子能夠學會的,需要多次訓練才能熟能生巧。打通了自己的任通二脈,那些知識對你來說以及是很容易的,因為你已經學會了用臨界知識來分析這些事情。
古典老師在《躍遷》書中提到的認知效率其實就是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再提高技術效率。但很多人都是本末倒置的,報名學習如何做XECEL,PPT,想著快速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能夠升職加薪。可連做這份表格是用來干什么的,為什么要做這份表格的原因都沒有分析過就加入了學習表格的訓練營,這樣的學習是低效的,甚至是沒有收益的。
所以要有黃金思維圈來思考,反思自己。黃金思維圈其實就是how,what,why,但并不是每一件事情上都要用到這三個,有可能是用到兩個。就好像《全新思維》只用了what、why,并沒有用到how。
自己看完《全新思維》后一定要反思how怎么樣,怎么在生活中運用這幾個全新思維。可以把這些運用到什么地方,通過自問自答后找到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己。
而微信群里有個小伙伴說自己感覺自己啥事情都不想做,我很理解這種心情,因為我也是這么過來的。。我以前要么是工作煩還是學習累,我也說不清楚,反正就是啥也不想弄,如果自己出現這種情況,不要強迫自己去學習或是看一些燒腦的書籍,可以看一些比較清淡的書,例如我會看小說,頭腦里完全是處于放松狀態,把自己的焦慮完全稀放出來。
不要和比人相比,看到別人一夜成名,自己也跑去做來賺點錢,這完全是投資界的 投機者,跟風,沒有自己的思考模型,最后回被人割了韭菜,虧了大錢了。很多大咖雖然不是從事相關大學專業的工作,而是進入了與本專業差了十萬八千公里的行業,但一樣可以玩得風生水起,人家早就知道底層規律是什么,如何運用這些底層規律呢?
要相信復利效應,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年兩年可能看不出一個人的改變,但能夠做一件事情并堅持下去,你得到的收益是成倍增加的。所以不要著急,慢些走,把自己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