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早發廬陵郡郭寄滕郎中
許渾
楚客停橈太守知,露凝丹葉自秋悲。
蟹螯只恐相如渴,鱸鲙應防曼倩饑。
風卷曙云飄角遠,雨昏寒浪掛帆遲。
離心更羨高齋夕,巫峽花深醉玉卮。
【注解】
1.??廬陵:廬陵郡,就是吉州。現在江西省吉安市。
2.?滕郎中:滕邁,生卒年不詳,婺州東陽(今屬浙江)人。元和十年(815),登進士弟,累官至吉州刺史。開成四年轉臺州刺史。歷刑部郎中,終睦州刺史。
3.?郡郭:郡城的郊野。唐張繼《閶門即事》詩:“試上吳門看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4.?楚客:泛指客居他鄉的人。 唐岑參《送人歸江寧》詩:“楚客憶鄉信,向家湖水長。” 唐顧兆熊《送友人歸漢陽》詩:“罇前別楚客,云水思縈回。”宋柳永《卜算子》詞:“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楚客登臨,正是暮秋天氣。”
5.??太守:官名。秦置郡守,漢景帝時改名太守,為一郡最高的行政長官。隋初以州刺史為郡長官。 宋以后改郡為府或州,太守已非正式官名,只用作知府、知州的別稱。明清時專指知府。
6.?蟹螯:螃蟹變形的第一對腳。狀似鉗,用以取食或自衛。《晉書·畢卓傳》:“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唐韓翃《題張逸人園林》詩:“麈尾手中毛已脫,蟹螯尊上味初香。” 宋梅堯臣《凝碧堂》詩:“可以持蟹螯,逍遙此居室。”
7.??相如渴:漢司馬相如患有消渴疾。后即用“相如渴”作患消渴病的典故。 唐李商隱《漢宮詞》:“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 宋梅堯臣《魏文以予病渴贈薏苡二叢植庭下走筆戲謝》詩:“媿無相如才,偶病相如渴,潩水有丈人,薏苡分叢茂。”
8.??鱸鲙:憶鱸魚,詠思鄉之情、歸隱之志。唐杜甫《洗兵馬》:“東走無復憶鱸魚,南飛覺有安巢鳥。”
9.??曼倩饑:東方塑,?西漢平原厭次人,字曼倩。武帝時,入長安,自薦,待詔金馬門。后為常侍郎、太中大夫。滑稽有急智,善觀察顏色,直言切諫。《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列傳〉:“朔文辭不遜,高自稱譽,上偉之,令待詔公車,奉祿薄,未得省見。久之,朔紿騶朱儒,曰:‘上以若曹無益于縣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臨眾處官不能治民,從軍擊虜不任兵事,無益于國用,徒索衣食,今欲盡殺若曹。’朱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過,叩頭請罪。’居有頃,聞上過,朱儒皆號泣頓首。上問:‘何為?對曰:‘東方朔言上欲盡誅臣等。’上知朔多端,召問朔:‘何恐朱儒為?’對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朱儒長三尺馀,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朔長九尺馀,亦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朱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臣言可用,幸異其禮;不可用,罷之,無令但索長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詔金馬門,稍得親近。后用之詠人生活清貧。
10.?離心:別離之情。隋楊素《贈薛播州》詩:“木落悲時暮,時暮感離心;離心多苦調,詎假雍門琴。”宋寇準《夏日》詩:“離心杳杳思遲遲,深院無人柳自垂。” 明楊慎《感懷六言》:“夢攪離心夜夜,愁添旅髩星星。”
11.? 高齋:高雅的書齋。常用作對他人屋舍的敬稱。唐孟浩然《宴張別駕新齋》詩:“高齋徵學問,虛薄濫先登。”明徐禎卿《在武昌作》詩:“高齋今夜雨,獨臥武昌城。”
12.?玉卮:亦作“ 玉卮 ”。玉制的酒杯。《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堂谿公謂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巵,通而無當,可以盛水乎。’”《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
簡譯:
在露凝紅葉的悲秋時節,我在廬陵停舟被你這個太守得知。(此聯寫在廬陵停舟)
鮮肥的蟹螯我這個病相如也無法享受,精美的鱸魚還怕撐著我這侏儒一般的瘦身呀。(此聯寫滕郎中熱情招待,可是自己無心消受。下聯反用“曼倩饑”之典)
早晨風卷著孤云飄向天邊,在寒浪和昏雨中我一直揚帆前行。(此聯寫自己離別后急著趕回家鄉的情景)
思鄉之心想的是早點回到書齋中,在傍晚巫峽的春花中一醉方休呀。(此聯寫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