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

文/藍天

我的前半生

最近,亦舒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不僅在朋友圈里刷了屏,還成了全職太太們茶余飯后的熱議話題,更成了職場女性勵志的最佳案例。

在這部講述愛情、友情和親情的電視劇里,重點探討了作為一生守護的愛情是如如何不斷地打破困境的話題。同樣的,對于親情的如何呵護,也進行了剖析。

劇中的子君是一位有錢的全職主婦,孩子有保姆接送,家務有保姆承包,她穿著八萬塊錢的定制鞋,平時的工作就是負責貌美如花,因此,她看起來比同齡人年輕很多,她的衣著永遠走在時尚的最前沿。然而,看似華麗的外表包裝,幸福美滿的婚姻殿堂,卻絲毫掩飾不住她內心的空洞與嚴重缺乏的安全感。

對于子君來說,她完全失去了自己,從陳俊生說:“我養你”的那一刻開始,婚姻與丈夫就成了她的全部。她每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時刻擔心丈夫哪一天出了軌,她便一無所有。顯然這樣的日子并不好過,近乎于崩潰,甚至可以說失去理智的她,曾在眾目睽睽之下不顧顏面地闖進丈夫的辦公室,懷疑實習生是小三,撕掉實習生的項鏈后被實習生反譏:“沒教養!”

在她的婚姻里,她永遠要擔心著兩件事:日漸下垂的皮膚和年輕貌美的姑娘。因為這直接影響著她看似穩固的婚姻。

我的前半生

曾經,一度令她沉醉的“你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的童話婚姻,終于在她發現丈夫出軌之后徹底破滅了。于是,她不得不拖著孩子,硬著頭皮,調整心態重入社會。此時,現實在她面前展現出了最猙獰的一面,并用殘酷彌補了她前十年躲過的一切艱辛,未來,也開始讓她憂心忡忡地看不到一絲絲前景。

透過劇情,我們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我們,無論何時,都該時刻警醒著自己的生存方式。人們常說,故事只是故事,故事是藝術化的生活,那不是真實,但藝術化的劇情卻讓我們看清了一個事實:即便愛得再深,也需要做個個體獨立的人,包括精神,包括經濟。

當全職太太沒有了經濟自主權時,她在家庭中的地位無形中也就成了附屬的,她在生活的重心也就只能圍繞著掌管經濟大權的先生轉來轉去。也正如母親一直教育我的那句哲理所言: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就是兩口子,還得張張口伸伸手。是啊,即使是夫妻,要錢用時還得張口還得伸手,如果是自己有呢,隨心所欲,又有何愁呢。

我的前半生

同時,當全職太太久了,也勢必會喪失與社會的聯系,一個人,如果與社會脫了節,個人自信心也就會變得越來越弱。這不僅是劇中子君所焦慮的,也是失業在家一個月時,我所想到的。

亦舒說:“生活中依賴別人,又希望得到別人尊重,那是沒有可能的事情”。所以,失業不到兩人個月的時間,我便結束了全職太太的生涯。很多人不解地問我,你那么著急上班干嗎,又不是缺錢用。同事,同學,朋友,甚至連先生、孩子,也責備過我,其實,我不是擔憂其它,我擔憂的只是我與社會脫節,我擔心我全職久了,我的自信與驕傲也跟著變得沒有了。

亦舒的《我的前半生》轟動了整個女性朋友圈,而我的前半生卻感動著我自己。

二十六歲前,碌碌無為,和大多數女人一樣,讀書,工作,結婚。生活所迫,二十六歲,跟著先生南下,先是進了一家本地企業,適應不了兩地分居的日子,一周時間不到,便以家屬的身份進入先生所在的公司。那時的自己,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一路走來,雖有艱辛,但卻總是伴著快樂的。

隨后,有了孩子,買了房子,信心滿滿地,我成了新的客家人。沒有像南下那群打工族一樣租房,逃避治安檢查,火車站里通宵排隊只為了那張歸家的票據,蝸牛般背著沉重的硬殼游走在舉目無親,看似無情的陌生城市。心底里,我暗自慶幸著自己的運氣,其實,我知道,人生從來靠的就不是運氣,而是你的付出與努力。


我的前半生

先生常說:嫁給我,你是幸福的,從結婚到現在,我從沒有讓你過過苦日子。確實,嫁給他,就像進了保險柜一樣,再苦再累,想到有人在家等著自己,心就會立刻平靜。婚姻里,平平淡淡二十幾載,風平浪靜,一生相安。

平靜的背后,我卻深深地知道,父母給予我生命,卻無法給予我一生所求;愛人給予我婚姻,卻無法祈求我幸福終老;子女給予我快樂,卻無法陪伴我一生一世。自己的人生,終究需要自己為自己負責,所以,沒到人生終點的我,不敢有絲毫的怠慢,不求大富大貴,但我要保證我所追求。不要仰望她們的幸福,也不要削弱自己的自信。

我的前半生,有苦有樂,有酸也有甜,慶幸自己沒有走入上層,但也過得開心知足。懂得了珍惜,學會了感恩,調整了心態,放慢了腳步。或許,在別人眼中,我擁有了一個女人都該擁有的,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女人,要想擁有更多,必須在前行的路上,繼續前行......

2017.7.16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