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叱咤風云后歸隱
“我認為父親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兒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你的父親時,你的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這段話來自于一位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也是《半路出家》這本書的作者。
作者俗名劉書宏,曾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老總,也是天涯雜談版主,叱咤風云,呼風喚雨,一呼百應。同時也是一位妻子的丈夫,一雙兒女的父親。在他39歲時,忽然意識到心靈的痛苦與惡習,便踏上修道之路。
在《半路出家》這本書中,作者用一個個隨筆雜談類的小故事,將他的修道之路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看似平常的娓娓道來之中,蘊藏著深刻的含義,不僅幫助人們了解佛法、修道,讓人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寺廟生活,同時也往往簡短地道出了生活的真諦。
(二)寺院是什么樣的
寺院是傳承文化的場所和機構。當然,還有修行、教育和慈善的功能。
社會民眾對寺院的誤解太深,我們曾經經歷了一個文化斷層,實踐了一個全新的意識形態,后來發現走不通,卻也付出了文化被破壞的代價。
人在寺院里學習,不是都會出家的,大多數人都會從中學習到很多文化知識,獲得優秀文化熏陶。
書中寫道,有老人去寺院哭著喊著把孩子拉回家,就是因為對寺院有很深的誤解。
寺院里有嚴格的作息時間,以及規章制度。
寺院里的僧俗大眾分為不同部門,各司其職,每個人都有功課,新人來了后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都有嚴格的順序。大部分人工作和學修都在寺院里,有時會有對外交流。
在寺院的教育里,除了一些佛法經文,和國學中最基本的四書五經,還有為人處世等心靈教育,簡言之就是除惡習,明心性。
作者把兒女也送到寺院里學習,女兒通過在寺院的學習,改掉了一些壞毛病,他們之間也能談論很多話題,生命、愛情、婚姻、死亡、國家、社會、個人。
(三)煩惱從何而來
煩惱會讓我們生病,會讓我們痛苦不堪。這個東西就是我們心里的“賊”。有的人天生心里賊就少,或者他能敞開心扉,那個賊就好抓。
世上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沒有辦法,只能讓自己長本事,絕無辦法讓世上的事情都合自己的心意。
煩惱都是自找的,把心放到別處,干點其他事情,一投入就忘記煩了。
煩惱是內心深處隱藏的指使我們惱怒的情緒。
你會覺得煩惱是因為內心缺乏力量和智慧。
人要學會自省,而不是怪罪外界環境。只有改變了自己的內心,才能用新的眼光看待一切,環境即可改變。
修道之人,會摒棄固有的壞習氣,從自身做起,每天堅持覺悟,時間久了就會明心性,從而越來越沉穩、過上清凈智慧的生活。
(四)人應該怎樣活——自在
因為認識到自己心靈有痛苦,身心有惡習才到山上來的,而僧人們的責任就是幫助這些被煩惱和痛苦折磨著的眾生成為有頭腦、有智慧并且心靈得到凈化的人。
佛法常說“放下即是人生”。
作者認為,佛學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在對人的改造和教育上,在對人的心靈的訓練上,以及對人性習氣的對治上,辦法比較多。
現在的人們在碎片化信息的時代,接收的信息越來越多,心靈垃圾也越來越多。經濟、政策等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物欲化越來越嚴重,社會問題凸顯。
人應該怎樣活?
有的人悶著頭掙錢,等生病了才發現健康是最大的財富。
有的人忙著應酬,等家散了才發現家庭和睦是多大的幸福。
內心糾結的人會面目猙獰,臉色晦暗。內心自在的人會目光明亮,變得清秀。一切都是心靈世界的差別。
人們往往被煩惱束縛,苦苦掙扎,也許會怪于社會,倍感壓力。
這個世界,很多問題都沒有答案。
萬物唯心造,心是根本。
只有修煉自己的內心,修行、悟道、覺醒,你會發現心靈會更加清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