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們時常會為了學生的成績而焦慮、煩躁,為了學生的“不爭氣”而失望、苦悶,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揣摩、反思,尋找可以突圍的途徑。
? ? ? ? 我的班上有好幾個孩子學習成績特別差,每次考試一定不及格,因為他們的學習,我也是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家校聯系,與家長溝通孩子的學習情況,妄圖通過家庭教育促使孩子進步;也經常喊他們來辦公室,我單獨輔導;還安排了一對一的師父指導學習……可是,這些辦法只在一段時間內起了作用,后面又回到了之前的狀態。他們也好像對自己的學習無所謂,好像自己都承認自己在學習上無用。因為他們幾個,我不得不說我內心是既著急又多少帶點抱怨的,因為他們每次考試的成績要拖班上平均分好幾分,我在他們身上付出的努力似乎看不到效果。可是,作為老師,我又不能放棄他們,難道就沒有辦法了嗎?
? ? ? ?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案例,我才茅塞頓開,原來老師可以為學生創造成功的預感,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會進一步增強,這種信心的增強又反過來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學習。這種成功的預感,是教師在培養持久的學習愿望方面的一項最重要的任務。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問題,我總是把那幾個孩子的學習水平與班上其他孩子作比較,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孩子,每個孩子的學習都是有差異的,我應該承認這種差異的存在,不應該“一刀切”。那種對每個孩子統一標準的做法,只會讓那些成績靠后的孩子更加自卑。我腦袋里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我要給那幾個孩子創造成功的機會。對他們來說,怎樣才算是成功呢?對了,要把目標縮小,具體到每天的學習任務中。根據他們的學習實際情況,我先從基礎著手:每天聽寫減少錯誤一個字,只要做到了就獎勵一顆星,15顆星來老師這兒兌換獎品。他們都愉快地答應了,事實證明,他們的錯別字確實減少了,對學習也比原來上心了。尤其是來我這兒換獎品時,那一個喜笑顏開,那可是自己努力換來的呀。他們就在這樣的鼓勵和期待中,一天天向上成長。
? ? ? ? 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急于給孩子下定義,不要輕言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作為教師,我們要一直創造這樣成功的機會,讓每個孩子都能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