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韋迪:編劇,作家。)
不知是不是一種巧合。2016年11月,當我正沉浸在成都作家何大江剛出版的科幻小說《超能腦波》驚心動魄的腦電波對決中時,一則與腦科學有關的消息恰好正刷爆朋友圈:中國互聯網最早的風云人物、盛大集團董事長陳天橋,突然宣布投入10億美元支持腦科學研究,研發用人的意念(腦波)控制機器人。一時之間,我竟有些恍惚,分不清自己是身處科幻世界里,還是在現實生活中。
不得不承認,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大腦仍然是人類認知的“黑洞”。而看透人心,則是人類自誕生以來就一直相伴隨的愿望。《超能腦波》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未來的景象:一個人的意念,如何借助儀器進入別人的大腦里并控制他的意念。故事從一場千萬賭局開始,一開場便懸念重重。這場賭局,讓催眠大師、精神分析家司空炬陷入了身敗名裂的困境中。為挽回敗局,也為了探明自閉癥兒童的致病原因,司空炬潛入深山,埋頭研發腦電波讀心術,最終將不可能的技術變成了現實,也由此解開了一個塵封的秘密……
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作者將筆墨的重點放在了腦波儀器的研發過程中,既有過硬的科幻內核,又兼具軟科幻的人文精神。從小說的淺層面看,作者從催眠術開始講述,到讀心機的研發,再到超腦芯片橫空出世,似乎在不緊不慢、循序漸進地為大家講述一個艱深的科學原理,而暗地里,卻是讓書中的人物因為不同的命運和機緣糾纏在一起,展示了人性中的丑惡與善良——我想,這或許,才更接近作家的本意。
世界其實并不復雜,復雜的是人心。這也許是為什么顏安格看到桑中平的內心世界后,最終會選擇自殺。或許有不少讀者會羨慕安裝了超腦芯片的司空炬,因為他憑借腦電波探測就能知悉別人內心深處的秘密,他人的心靈在他面前就像是一本打開的書,一覽無余。但我想更多的讀者也許會擔心:這樣的讀心儀器,將來真的會出現嗎?自己的心事會不會被他人偷窺到,尤其是被心懷不軌的人控制了自己的意念?想起來,的確有種不寒而栗之感。
科技,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克隆羊多莉的橫空出世,讓人們對克隆技術更多的是一種擔憂;《侏羅紀公園》里復活的恐龍,帶給人們的卻是一場浩劫;而人工智能,會不會成為人類文明的終結者?
很顯然,作者已經意識到,能直接閱讀人類心靈的讀心術,帶來的不一定是福音,而是一場巨大的災難:當人腦與人腦連通,卻沒有任何防范措施,必將給世界帶來混亂,人類社會持續了數千年的倫理價值,或許會因此而解體。正如書中的“讀心第二定律”所言:“無障礙的讀心,是災難性的。就像互聯網上的電腦,若無防護程序,將很快因病毒入侵而癱瘓。故人心不可窺測,人性不可考驗。”對此,作者借書中的人物提出了“讀心第三定律”:“讀心平臺必須有防護機制,讀心術只能用于造福世界。”這跟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大定律”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想,或許有一天,《超能腦波》中的“讀心三大定律”,會成為未來腦科學研究的安全準則。
作家何大江對我而言,亦兄亦友。多年前我們在成都的一家報社任職時,就已認識;后又一起在一家科幻雜志共過事。由于工作上的便利,我們接觸了不少科幻小說,但那時我們所寫的,更多的是傳統的純文學。對大江兄寫科幻小說,我雖不感到驚訝,但沒想到,他的第一部轉型之作《超能腦波》,就能走得如此之遠。
不得不說,大江兄淵博的學識,在《超能腦波》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拋開書中的硬科幻外殼,即便當作純文學來閱讀,也會感受到作家扎實的文學功底及淵博的學識,在讓人享受閱讀快感的同時還可領略到政治、經濟、藝術、宗教、哲學等諸多方面的知識。
回到《超能腦波》故事本身,盡管故事的結局,司空炬意識到讀心術可能帶來的危害,將儀器塵封起來,故事看似結束了,但我知道故事遠還沒有結束。我更愿意看到另一種結果,或者說另一種人性:如果人人都能用上讀心術,人心都是透明的,或許世上就沒有那么多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了。像《阿凡達》里的納威人,彼此心意相連心思相通;又像科幻電影《降臨》里“七肢桶”外星人的象形文字,所想的都和盤托出,毫無保留,不用讓人費心去猜忌、去揣摩,多好。
這也許,是大江兄故意留下的懸念?《超能腦波2》會帶來更美好的一面嗎?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