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喜歡寫作的小伙伴都問:沒有靈感,怎么開始寫作?
這個問題曾經也困擾過我,現在我算是漸漸的想明白了。
01
最重要的一點,要有問題意識。
就是要善于從生活、從工作、從自己讀的書中……提出問題、發現問題。
提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確定要寫作、要發表觀點的一個點、一個方向,這就猶如在肥沃的土地中發現了一粒生命力極強的樹種,然后,你再去分析問題、解答(決)問題,一系列的想法、觀點、故事也就隨之有序的鋪展開了,也就是那粒“種子”開始萌芽,漸漸的長成枝、干、葉都豐富的大樹了,最后,把提問、回答的內容寫下來,你的作品就形成了。
在生活中,如果腦海中有個問題得不到解決,就把它寫下來,隨后寫篇文章分析一下,思路也就理清了,問題也得到解決了,同時,你還收獲了一篇高質量的文章,這真是一箭雙雕的好事啊。
要養成隨時隨地把一些念頭轉化成文章的習慣。
寫作和思考是一體兩面,“語言是思維的外衣”,一篇文章往往也就體現了你的思考過程和內容,也體現了你思考問題的水平。
記得之前我就曾認真研究過“思考”,怎么讓自己思考問題更清晰,怎么讓自己思考的更有深度,怎么讓自己的思維更具邏輯性等關于“思考”的問題,甚至還專門買了本《形式邏輯》來研究“思考”。
現在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到:借助語言(寫作),可以把思維鍛煉的更加有邏輯性,更加清晰,更加有深度,同時,再運用一些藝術手法,就可以使之變為有文學韻味的文學作品。
(這部分的內容,可以從簡書上搜索“樊榮強”老師的文章,他闡述的更系統,顛覆了我之前關于寫作的錯誤觀念。感謝他。)
02
另外一點,就是練習。
《異類》講述了天才就是練習的結果,所以,想成為作家,也需要持續不斷的練習。
只有每天不停的寫作,才能夠保持手不生,進而才會突變出寫作技巧、藝術技巧等。
每天練習寫作就會讓自己的大腦處于活躍狀態,靈感就會頻繁迸發出來。
03
多讀書,但還要讀爛書。
采銅,是知乎上的一個牛人,他就贊成把書讀透、讀爛,較之泛泛的讀很多書,不如用心讀透一本書更有意義,當然應該是一本好書,最好是經典名著,經過時間和牛人檢驗的,往往可以節省你很多的精力和時間去摸索,是人生快速成長的一大捷徑。
趙普用半部論語都可以治天下,可見只要讀透經典,吸收其中的精髓,變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就會有實際的效果。
04
讀后感也是最重要的靈感來源。
在讀書的過程中,你一定會產生靈感,書中的內容或許會引發你的一些思考,這個時候立馬把腦海中的想法記下來,那往往就是一篇文章的雛形。
在讀書的過程中,如果有覺得好的句子要畫下來,同時,還要寫上自己的想法、觀點,便于日后根據這些靈感來組織一篇文章。
還可以在讀完某一段后,寫一篇讀后的想法,這類似于小學語文試卷上的概括段落大意題,可是,這恰恰就是最重要的寫作素材啊。
當然,你還要給自己提要求:每讀完一本書,必須要寫至少一篇讀后感,這就是由靈感到文章的跨越。
看了以上這幾點,你或許明白了,靈感不是傻傻等來的,它不像運氣那樣不確定,它是可把握、可控制的,是可以通過努力找到的。
快去找靈感啊,怎么還傻傻的坐在那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