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飯桌上,我聽到一位母親,抱怨自己兒子。她兒子是一個始終保持年段前五,高考考上985高校的學霸。但是愛玩游戲,這位母親說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我兒子怎么這么不懂事啊。”為了在晚飯時間擠出更多時間打游戲,他缺席了家庭聚會。他母親還奚落說兒子不懂體恤大人,回家就待在家里打游戲,都不愿意陪父母出來聊聊天。這位母親說著說著眼眶就紅了,眼淚打轉,聲色顫抖。好好一桌飯局,成了群體安慰受挫母親的大戲。
高曉松說過,時間的主動權掌握在誰手中?就是這個時代的“權力游戲”。好在這個學霸不羈的站穩了這個主動權,把三小時的扯皮拉呱,轉化為自己和游戲的主場,作為整場飯局的旁觀者,我由衷的羨慕這個學霸,敬你是條漢子!
當然,我的價值觀是端正的。我覺得不平的是,憑什么我們需要懂事?懂事真的是件好事嗎?
從小就要學會說不
回憶一下童年時代,媽媽口中“別人家的孩子”的形象。
“你看老王的兒子多懂事,去超市從來就不要求他們給他買零食買玩具,你都這么多玩具了,還吵什么吵啊!”
小時候,常常會被媽媽的這句口頭禪給震懾住,現在想想,總覺得有些不對。
大人們把小孩當什么了?成年人尚且有個七情六欲,對于還分不清是非的孩子,談什么“禁欲”?
不過我真見過“禁欲系”的小孩。
她叫小琪,小學的時候,她是我們班最白最瘦的一個女孩子。她常常被老師表揚為“懂事的女孩子”。她從不遲到,一年級就不用爸媽接送了。只是有一次下暴雨,大部分的同學都沒帶傘,學校允許家長們來教室接孩子回家。我在等家長的時候看見小琪的爸爸,他是個殘疾人,右手的手臂只剩下半截了,他夾著一把長柄的雨傘急匆匆的走進教室。尷尬的是,原本鬧哄哄的教室一下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小琪爸爸的手臂上,再集中在小琪慌亂的身影。我記得小琪慌亂中的樣子,拽著爸爸就匆忙離開教室。她漲紅的臉,緊張的神情,一下子把稚嫩的靈魂擠了出去。
一年級的小鬼,男生還以闖進女廁所為榮,女生還比誰頭上的發卡多。小琪已經開始“懂事”了。她懂得規避別人異樣的眼光,規避一切具有誘惑性的玩具和游戲,規避人群,因為害怕尷尬,害怕那一瞬間的安靜。
心里負擔是夜里的噩夢
褪去稚嫩的外殼,又有許多“不幸”的孩子在成年路上被貼上“懂事”的標簽。
在我進入高中的時候,我第一個同桌就是個懂事的女孩。
那時候大家都流行用筆袋,而她卻是個銹跡斑斑的鐵筆盒。筆盒的蓋子蓋不住了,她在上面粘了一個按扣,粉紅色,有些臟。又大又不協調的筆盒,是她給我的第一印象。
開學后要交教材費,大約七八百元。學委在講臺上寫作業時,特意強調了明天要帶這筆錢,我就聽見同桌在小聲嘀咕,“今晚又要睡不著了”。
第二天,幾乎全班的人都準時交了錢,當班主任沉著臉走到我同桌身邊問她為什么忘帶錢?我看她不停地搓著雙手,然后躲閃著老師的目光,很輕很輕的說“老師我是低保戶,能不能明天再交錢?”說這句話時,她如鯁在喉,努力不讓其他人聽見。
她真的很懂事,家里父母打工,常常沒空煮飯,家里還有個妹妹上小學,除了上課,她還要買菜,煮飯,照顧妹妹,洗碗......在以學習為重的時候,不得已向生活低頭。她說的“今晚又睡不著了”,是不是世界變成了可怕的魔鬼,侵蝕著她的夢,她還要體面的,向世界問好?
不幸的是她的生活,卻要變成懂事的樣子,才能挽留自尊,不能再被比下去。
沒有夢想不是我的錯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就是一個懂事女孩的悲劇故事。松子努力想贏得爸爸的好感,于是把做鬼臉變成一種習慣。但即使這樣,還不如體弱多病的妹妹一聲咳嗽。
當長大后,我們才會發現,作文里用來形容小人的成語“阿諛奉承”竟會成為自己的寫照。奉承父母的命令,才可以不被罵;夸長輩好話,就會有紅包;見家長有禮貌,就能成為“懂事的孩子”。我們從小就知道把別人捧在手心里,卻明明清楚,這只是一杯奶茶,沒有摯愛,都不是實話。
小時候就是個小乖乖,聽父母的話,漸漸就成為一個傀儡。沒有夢想,沒有選擇,一切只有父母喜歡什么就做什么。唯命是從慣了,成為一個沒主見的人,也成為一個很懂事的孩子。
皇帝的新衣
一個被定義為“懂事”的人,生活在父母言語支配的溫室里,以為乖巧就是武器,卻從未看一眼什么是江湖。
被定義為“乖乖女”、“媽媽的小棉襖”、“很懂事”這樣的標簽,難道不是一種囚禁嗎?以為聽話就能得到表揚,從來都不會拒絕,沒有選擇權,這就是“懂事”營造的氛圍,一種用水銀注入的環境,讓你光面堂皇的做一個好孩子,卻不堪一擊。見不得別人說你的差,聽不得領導指出的問題。“我明明都那么聽你話了,你怎么還這么嫌棄我?”你心里糾結不已,就像童話故事里的那個皇帝,愿意聽信兩名大臣的話,穿著一件愚蠢之人看不見的新衣,也不愿相信自己在街上裸奔的丑態。
蔡康永說:父母對孩子來講最珍貴的是給她一個理想的環境,讓她變成她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她變成的人。
在犯罪不用承擔責任的年紀,請學會擁有,擁有撒潑打滾的經歷,表達心中的渴望,想象世界都是你的;成年后,請學會拒絕,拒絕生活的套路,拒絕讓生活的不幸綁架太久。
最后,想對那些不要求孩子“懂事”的父母說:多謝你如此精彩耀眼,做我平淡歲月里星辰。
愿我們都能懂該懂的事,做想做的人。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