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六分享一篇文章 ??
16-10-15 ?12:12
上周接到一個未知電話,電話那頭開口就問:“你在廈門么?”“我離開廈門快一年了,都。”
“哦...”對方沉默一秒
“那你廈門那家壽司店誰在打理???”
“那店前年就沒開了??!”
“哦...?”對方接著再沉默一秒,我心里在想,這哥們心眼真大啊,到底是誰???
“對了,有個事想問你,我朋友想開個壽司店,找不到廚師和管理人員,你做過這行,你幫我找找吶?”對方終于說出了這通電話的目的。
“不好意思,我找不到,幫不了你?!蔽耶敿淳芙^。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我他媽自己開店的時候都挖地三尺才找到合適團隊,現在沒做了自然幫不上忙。二是這哥們兩年來都不知道身邊“朋友”的狀況,現在卻找上門來了,必須得拒絕。而且按對方的尿性,甚至連這篇文章都看不到。
倒不是我非要刷存在感,社交也好X交也好,關鍵在于“交”。對方和你甚少交往,長期連你的狀態都搞不清楚,上來就一副自來熟的樣子,這種人要么擅長吹牛逼,要么擅長搞傳銷(包括刷屏式微商),離他遠點。
我經歷過那個階段,認為朋友越多越好,微信好友越多越好。有點小成績后,就會無限地放大“社交、人脈”的重要性,變得誰都不敢拒絕。結果到最后把自個累死球了,每天要應付各種“求轉發、求點贊、求指導...”和“肥蟲,順手幫我做個LOGO/海報/文案/活動...唄,改日請你吃飯/喝酒/馬殺雞...”還改日,三年過去了都沒日到。
前幾天晚上,有一不熟的哥們在微信上跟我聊了半天,詢問一些旅行路線的問題。出于禮貌我一一回答。再往下聊問題就是:
“告訴我,你怎么在路上掙旅行費用?我也想這樣旅行?!?/p>
“你這種方式在路上一個月能掙多少錢啊?”
“你是不是彎的?”
這些問題屬于很私人了,如果不是頭像出賣了他,我還以為他是我爹。我問他有沒給我打賞過,他說沒有。我再去翻他朋友圈,看了我大半年游記,哪怕有一條轉發也行啊...隨即把他拉黑了。你說做人要大方?對自私的人大方就是對自己殘忍啊,我的哥。而且像這種問題,我在知乎、微信每天都能收到好多。
很多人推崇所謂“人脈”,是人是鬼都不敢拒絕。除了一部份天生臉薄以外,大多本質還是對自己及未來缺乏信心。“人脈”是基于能有互補及交換的能力及資源。不知道哪個傻逼最先說“人脈=錢脈”,這話雖然直接但本身沒啥錯。錯就錯在智商的差別。我到現在都還能收到各種“人脈”圈子的群發。只要交299,就可以讓你微信快速加人,認識各行各業的大咖。就算是微信加滿了人,我也不相信一群沒有交集,沒有溝通的人能產生共鳴。如果通過這種“社交”真的改變了你的生活,那也不是必然,而是非常偶然的小概率事件。
我始終相信,當一個人的能力眼界上去了,自然就會融入新的圈子,結識新的朋友。而啥都沒有的那叫吃瓜群眾。
或有人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嘛。”關鍵是大多人就他媽一條路都走得踉踉蹌蹌,弄那么多路頂個鳥用?沒有足夠的閱歷,他分得清哪條是陰溝哪條是正道么?
又有人說:“多認識點人總沒錯,說不定其中就有人成功了呢?”拿衣服!!!別人成功和你有半毛錢關系?有這時間圍觀別人的成功,不如拒絕掉不必要的社交,多讀幾本書,下次碰到吹牛逼時也可以提升下品味,從“我聽隔壁老王說啊...”變成“我聽尼古拉斯.寶寶說...”
當然,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要學會禮貌拒絕,這樣才能讓人更高看一眼。
最高效的社交是拒絕,而最有效的社交是互相給予。
嗯哼,只有錢包里的毛爺爺最真實????
大家伙兒過完最擠的七天又熬過最長的七天,這個周六晚上打算干什么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