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開始,自己剛剛通過《斷舍離》類的書,升級大腦,開始有心去收拾歸納身邊的物品,且收獲了不少。家里越來越清爽,衣櫥越來越精簡,內心越來越篤定,欲望有所控制。比較滿意這樣清靜的感覺。內心不堵,生活也變好了。
讀了萬維綱老師的《混亂》解讀,對規矩、自由又有了新的認識。
整潔的背后是循規蹈矩,是把人機械化。混亂的背后是自由獨立,是讓人更像人。
舉例: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小明,一個叫小強。
小明的辦公桌非常整潔,各種文件分門別類歸放整齊,連電子郵件都整理到各個目錄標簽下;小強的桌面堆著一摞摞的文件,從來不分類,也從不整理電子郵件。
小明有個非常好的日程表系統,上面除了每天的日程,還有自己指定的詳細工作和學習計劃;小強的日程表上只有日程提醒。
很自然大家都會認為條理、高效的小明生活更好。
嚴肅的研究結果卻表明,只要你不是圖書管理員工作,沒必要耗費精力把文件歸類整理。花很多時間分類整理保留的文檔,有一大堆是根本就不會用到的。而且因為花心血整理了,還舍不得扔。純屬浪費。
這讓我聯想起,為了考研、事業編、公務員、職稱等各類考試海量下載的復習資料,也是勞心費神分類整理。結果到最后,資料多到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能真正看完的更是占下載量的極少數。徒增知識焦慮。
問題是,很多人羨慕小強的隨性,但是內心總有一個聲音,說應該像小明那樣生活,強迫自己做高效的小明。
社會把我們培養的過分循規蹈矩了。
歸根結底該怎么個活法?到底應該怎樣在這個充滿規矩和套路的現代世界生存?敢不敢像小強一樣隨心、隨性做個自由人。
任何問題都有它的兩面性,都應該辯證的去理解。在不耗費太多精力,不過分干涉影響他人的情況下,保持自己的秩序,適度收納,規劃是有利于提高生活、工作、學習效率的。
而只需要日程表提醒該干什么了,就立馬去干的小強,不受計劃約束,不受突發事件的影響,是主動的,高效的,自由的。
沒有人可以規定哪種生活方式更像人或更不像人。
你想當小明,還是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