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天堂聆聽
? ? ? ? ? ? ? ? ? ? ——讀《音樂迷楊科》
前幾天,開始讀“諾貝爾文學獎大師經典閱讀·少年版”系列圖書第二本《燈塔看守人》。作者波蘭語言大師亨利克·顯克維支,是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1905年因長篇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是魯迅、托爾斯泰最崇拜的作家。
本書由《燈塔看守人》《老仆人》《奧爾索》等六個短篇組成。其中感受最深的是《音樂迷楊科》,此篇的后半部分改寫后以《小音樂家楊科》為題曾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第十冊,可見其重要價值。
主人公楊科是個剛出生就被斷定會死去的孱弱孩子,雖勉強活下來,可他的生活實在悲慘:“楊科一天天地長大,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他越來越瘦,但肚子還是鼓鼓的,頭上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的白發,眼睛還是那么大,臉頰卻越來越凹陷……”十歲的孩子啊,從外貌上就能看出,他每一天都在食物匱乏中煎熬。就是這樣一個生活極度困苦的孩子,卻對音樂異常敏感和鐘愛,他是在用整個生命傾聽:“風吹過小草和樹葉發出的沙沙聲,是它們在歌唱;小動物們在樹林里奔跑的腳步聲,是它們在演奏;人聲加上山谷里傳來的陣陣回聲,也是在奏樂!他就這樣堅定不移地認為,世間萬物都在演奏。每一次去干活,哪怕是揚糞這樣又臟又累的苦差事,他只要聽到風吹糞叉的聲音,就會覺得這是大自然美妙的音樂。”對大自然的各種聲響,對演奏時發出的各種樂聲,楊科都如癡如醉,他還那么渴望擁有一把真正的小提琴,雖然他只能自己用薄木板和馬鬃做一把,雖然那小提琴拉出的聲音極小,小得如同蚊子在叫,雖然他還為此經常被打得青一塊紫一塊。
我常想,這樣一個有異常稟賦的孩子,是難得的人才,他的靈性,他的癡迷,他的執著,證明他懂音樂,但誰又懂他呢?如果生長在一個富裕家庭,他的天賦和潛能一定能得到挖掘和培養,不難想象,具有極高天賦的楊科未來會成為一個受人尊敬和推崇的音樂家。可惜,他的家很窮,窮到母親生了他不到一個星期就為了生計下地干活,溫飽尚不能解決,何談對音樂的追求,何談擁有自己的樂器?所以,當他看到地主仆人的小提琴掛在無人的房間,在月光的照射下,閃爍著銀色的光芒,終于沒能抑制自己要摸一摸甚至演奏一曲的愿望,于是被人發現并被毒打,最終悲慘死去,這是一個令人無限心痛的悲劇。
小說結尾,當地主家的小姐對追求她的男青年說:“意大利是一個藝術家眾多的國度,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夠被發現,并且得到保護,多么幸運啊!”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諷刺!被發現被保護的人中,不會有窮苦的楊科,不會有像他一樣具有天賦的窮孩子們。
“楊科墳頭上的那顆白楊樹和風一起發出了嘩啦啦的聲響,但是能聽懂這演奏的人,已經不在了……”楊科,那個聽得懂自然,聽得懂音樂的孩子,臨死前還聲音微弱而堅定地問媽媽,在另一個世界會擁有一把真正的提琴嗎?讀文至此,心中無限酸楚,也許,只有在天堂,他才能幸福地熱愛他的音樂,他才能自由地聆聽美妙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