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般大,小時候在鄉下長大的孩子,應該都見過一種打場用的農具,有的地方叫碾子,我們那里俗稱“碌鑄”’。還沒有實現收割,脫皮,存儲自動化之前,打場可是家家戶戶的大事。辛辛苦苦用汗水澆灌的莊稼終于有了收成,就差估摸個艷陽高照的好天氣,把從地里收割上來打成捆的麥穗啊,大豆桿啊,均勻地鋪在地上,牽一頭老黃牛,套上沉甸甸的石頭碾子,一圈一圈的滿場院轉,直到厚厚的變成薄薄地一層,把光桿司令抖一抖挑起來,剁在一邊,飽滿的糧食顆粒盡收眼底,人們就咧開嘴笑了,眼角也帶著豐收的喜悅。把糧食掃起來裝袋,裝車運回家,這才叫踏實了。有時候天雷滾滾,大太陽忽然就被烏云遮住了腦袋,眼看著豆大的雨滴就要灑下來,周邊的鄉親們就自然會聚來幫忙,搶收成。有的拿來雨布以防萬一,有的幫忙拿簸箕收糧食,有的幫忙掙開布袋,瞬間就搶在了老天爺的前面,全部糧食都進了口袋,真是一氣呵成,干凈利索。打場用的場地往往工整平坦,很是開闊,是孩子們喜歡去的地方。有一項“寓教于樂”的運動,就是小伙伴們一人找一個小木棍,拿在手里,把場院里遺漏下的或者被壓到地里的糧食顆粒收集存儲起來,美其名曰“顆粒歸倉”。小時候還有一項類似的有意義的活動,就是小伙伴們結伴去田里撿麥穗。收割后,有零星的麥穗會散落在田里和運輸的路上,我們就興高采烈的去撿,回家單獨放到一個角落里攢著,比賽誰撿的多。收割后的麥田里全是麥茬,不小心就會被扎破腿腳,可是眼見著自己撿到的麥穗堆成了一個小山包,那種成就感鼓勵著我們對這項工作樂此不疲。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不知怎么的課就不上了,老師組織我們上了一臺拖拉機,把我們拉到了一戶人家的農田里,田里種的是一種中藥藥材,甘草,已經是成熟的大半了,在等個三五天,就可收獲換錢,供一家人衣食住行。我們以為是來幫忙除草還是什么……正納悶時,來了一個像是村干部的人,命令我們把甘草都拔掉,理由是他家超生,不肯計劃生育……那個時候,雖然不懂大道理,也不敢反抗,可是小小的心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創傷。每拔一棵甘草,都心疼著,我們故意放慢了腳步,希望有人出來制止,改變這個決定,可最終一家人的辛苦勞作都化成了泡影?;貋淼穆飞?,小小年紀的我們,史無前例的安靜,那是第一次真切地心疼莊稼,體會到那種汗水辛勞和土地,和糧食,和生活之間的深情關聯……長大了,人工種糧食的少了,機械自動化也省卻了很多的人力,我們大多數人,吃糧食都是直接去超市購買,很少有人記得糧食是怎么來的了??萍冀o了人們便利,卻似乎帶走了對土地,對收獲,對糧食的那份珍愛的情感。感謝小時候的經歷,直到現在,我想起那金燦燦的麥穗,那一顆顆飽滿的豆子,那一根根結實清香的玉米棒子,那一朵朵潔白柔軟的棉花,心里都是抑制不住的喜悅。農作物的價格越來越低了,更多的年輕人為了生計不得不遠離土地,把青春獻給一個個的機械化工廠。但是仍然有那一些父輩,他們選擇留在那里,守護著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自己的辛勞,守候那份大自然的饋贈,不求生活豐腴,但求踏實無愧。其實風風雨雨耕作一年,農民也沒有多少收成,更別說散落的那點糧食。可是他們講求的“顆粒歸倉”,我想,更多的,是對土地和糧食的一種敬重吧。希望我們,也給他們一份應有的敬重……
人家煙火味之收獲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